张兵志

        张兵志,我国装甲车辆发展研究专家。1956年出生于河北省鹿泉市。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自1982年开始,一直在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工作,现任该所总工程师,研究员。 

        张兵志长期从事装甲车辆发展研究工作,曾主持完成了我国装甲车辆的发展战略、体制系列和规划计划论证,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二代、第三代主战坦克和两栖突击车的论证,其中包括一项国家重点工程论证项目。论证工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科学谋划过程,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是装甲车辆发展全寿命周期的龙头和起点。张兵志带领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以使命为重任,视责任重如山,运用智慧和力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开辟了我国装甲车辆发展新局面,为促进其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担任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目前是总装装甲车辆与动力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兵工学会军工科技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03年被评为全军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与院校合作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5名,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前瞻性地谋划出我国装甲车辆宏观发展蓝图 

        装甲车辆是地面基本机动平台,是地面装备的通用载体,也是军事国家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受诸多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我国装甲车辆的发展品种单一,功能覆盖面窄,地区环境适应性差,一直不成体系,难以满足不同方向、不同环境、不同使命任务的多维需求。要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从顶层设计入手,谋划出我国装甲车辆宏观发展的路线图。为此,张兵志率领攻关组深入研究我国不同战略方向的环境特点,尤其是各类装甲车辆对高原、沙漠、丘陵、山岳丛林、水网稻田不同环境的适应性,深入研究各类装甲车辆对不同类型任务特点的适应性,从而揭示了装甲车辆体系建设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以构建四个突击系统为基本架构的装甲车辆基本体系。其中重型突击系统对应于高强度对抗力量建设,轻型突击系统对应于快速机动、快速部署力量建设,两栖突击系统对应于两栖突击力量建设,空降突击系统对应于空降力量建设。由此牵引出履带式、轮式、两栖和空降四个装甲车辆系列,大幅度扩展了体系功能,提升了体系对抗能力。近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性成果,推进了我国装甲车辆由单平台、单型号向成系统、成体系建设的跨越。 

二、解决了发展我国高速型两栖装甲车的关键技术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两栖型装甲车的发展未能突破传统排水型理念的束缚,理论极限航速不大于15km/h。这样的低速型两栖车辆只适用于克服内陆江河水障碍,与其两栖突击、抢滩突破的使命任务严重不适应。为摆脱困境,张兵志主持了我国高速型两栖装甲车论证研究项目。
 
         根据两栖突击使命任务对高航速、高海况适应性、高突击力的要求,张兵志带领攻关组创新性地提出了发展高速型两栖装甲车新思路。这就意味着必须突破传统理论,开辟两栖车辆发展的新领域。综合运用滑行平板理论和平板机翼理论,构造出由滑行基体和辅助滑行装置组成的滑行车体基本模型。这一基本模型,将“车”与“船”的结构特性巧妙地融于一体,变二者结构上的相克关系为相容关系。在水上,利用滑行车体的水动力特性实现行驶快速性;在陆上恢复到车辆的基本形态,发挥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优势。这一基本模型的建立,打开了提高航速的突破口。经过大量的拖模实验和自航模型试验,拟合出滑水型车辆阻力曲线,并构造出滑行车体的流线外形优化方案。这一技术创新找到了大幅度提高两栖车辆航速的技术途径,攻克了高速型两栖车辆的最关键技术难题。 

        提出了由滑行车体、大行程收放式悬挂、水陆双工况转换的大功率柴油机、液力机械综合传动、双级轴流高效喷水推进器多领域高新技术集成的两栖机动平台总体方案。并在自适应滑板角度调整、机翼型尾滑板、侧边舵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创新。上述总体方案成功指导了工程试制,使我国成为率先拥有高速型两栖突击车辆的国家。该项目成功实现了技术上由排水型向滑水型的转变,战术使用上由内陆江河型向渡海登岛型的转变。该项目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三、推进了装甲车辆由机械化平台向信息化平台的跃升 

        装甲车辆是机械化时代的产物和典型代表,曾经创造了在机械化时代应用的辉煌。但是,随着新军事技术变革的推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装甲车辆能否在信息化时代延续辉煌是面临的严峻挑战。张兵志带领攻关组积极探寻装甲车辆向信息化转型之路。认真剖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装甲车辆领域的承载和表征方式,揭示其内在联系,终于找到了装甲车辆通过信息技术融合,实现重塑其身、融入信息化装备体系的技术途径。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信息化车辆平台、一体化信息系统和成建制的数字化部队建设三个层面同步推进的战略构想。并根据我国不同类型装甲车辆的技术基础,提出嵌入改造、系统集成、功能扩展的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对推进装甲车辆向信息化转型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平台信息化是装甲车辆向信息化转型的基础。传统的装甲车辆以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为三大基本要素,张兵志提出以信息力为首要物质属性,并通过信息力倍增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新理念,这就为机械化平台向信息化平台的转变提供了支点。通过概念探索、系统仿真、先期技术演示验证,探索出了构建信息化平台的技术途径。即通过车辆综合电子系统对电子、电气各分系统进行功能综合和要素融合,形成以乘员任务终端为核心、总线为纽带,联结火控、指控、数据通信、定位定向、敌我识别、状态监测等子系统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实现信息采集、传输、管理、控制的一体化。该技术思路有效指导了信息化平台的成功研制,使其发现、识别、跟踪目标反应更敏捷;自主预置和优化行军路线,机动更灵活、更准确;干扰、对抗、拦截多种手段相结合,防护更有效,大大提升了装甲车辆的战斗效能。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