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难先

      陈难先,浙江杭州人,1937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北京第八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开始长期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80~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处访问进修。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1986~2000年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2001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同时兼任北京科技大学863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主任。 
      他在1980年前主要从事普通物理、电动力学、物理实验等教学和教学研究。此后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中长期从事应用物理中逆问题及材料科学基础的研究,其特点是既能紧密结合应用物理中一些共性课题又能结合我国新材料发展方向,互相交叉反馈,得出一些新的重要方法和结果,这些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同。 
1. 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最早用第一原理对石墨插层化合物的光学性质谱作出系统研究。其结果与当时的实验互相呼应,登载在《物理评论快讯》与《物理评论》等国际知名刊物上[Phys.Rev.Lett.52(1984)2386]。 
2. 用数论方法得出比热逆问题普遍解[Phys.Rev.Lett.64(1990)1193;Phys.Rev.E57(1998)1302],统一并改进了近一百年来的爱因斯坦和德拜解;得出对遥感十分重要的黑体辐射逆问题普遍解,已用于计算星际尘埃和黑洞外壳温度分布等重要天体物理问题。这项工作被英国Nature杂志344卷377页(1990)整版评论祝贺,认为工作巧妙得像“帽子里变出兔子”一样,解决了几个“其他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Nature提出如何把一维莫比乌斯反演公式推广到三维情况以扩大物理应用的挑战,他迎接挑战得出了任意维晶格反演的公式,并进行了有价值的应用研究。 
3. 发现费米体系、表面吸附体系和界面体系内在的半群结构,解决了有关的重要逆问题。另外,他和谢谦一起,提出了一种计算退卷积的全新公式。 
4. 他与陈兆斗一起发现了任意晶格中隐藏着的半群结构,解决了从第一原理结合能曲线提取原子相互作用势的问题。由此构成讨论金属间化合物场离子选择蒸发、过渡金属碳化物空间群确定、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高压相变等困难问题的基础。提出界面粘结能逆问题的解,为系统讨论失配界面位错的产生、界面Bergers矢量的确定、位错网格和位错芯结构等困难问题找到了出路。 
5. 他与他的合作者针对我国稀土资源,建立了国际上未曾有过的有关稀土的近三百种原子相互作用势,使二百多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关系与结构稳定性、择优占位、声子振动谱及热力学性质得以系统讨论。陈难先对非正交调制解调系统的设计和用于并处理的算术傅里叶变换也都提供了新的方法。 
6.他对几个复杂难处理材料体系中原子相互作用势的解决都给出了有效的可操作的框架性结构。他能根据技术应用问题提出物理中基础性问题并用数论方法予以解决,然后回到更多应用。这反映了量子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因此他的工作有相当的创新性和系统性。 
      他曾获美国CDC公司技术发明奖(微磁环激光绕线设计,1981)、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1)、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应用物理逆问题,1993)、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奖(原子势库,2001)、香港理工大学杰出华人学者奖(原子相互作用势2001)、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奖(原子相互作用势势库,2004)。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