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康

        吴承康,高温气体动力学家,1929年11月生于上海市。1948年赴美国学习,1951年在威斯康星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52年获硕士学位,195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机械工程师学位,1957年1月获科学博士学位。他于1957年毕业后不久即与夫人一起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参加工作。先后在动力研究室、力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力学所副所长,现任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他于1970~1978年问在第七机械工业部207、70l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在1982~1983和1991~1992年间,他分别到美国西北大学机械与核能工程系和依利诺大学(Urbana-cham-paign校园) 机械与工业工程系任访问教授,进行研究和教学工作。吴承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力学学报》中、英文版主编,是国际期刊“Plasma Chemistry and Plasma Processing”编委。
        吴承康是燃烧和等离子体方面国际知名的专家。他十分重视基础和应用两方面的研究,力求二者的紧密结合,并积极从事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研究。他在预混气体燃烧基础和应用研究、煤燃烧、电弧等离子体、防热材料烧蚀等方面做了一系列重要的开创性工作。
        早在研究生时期,他即与导师一起发展了用声脉冲测量汽油机燃烧室中局部气体的声速,从而得到受火焰压缩的未燃混合气体瞬时温度的方法。用此方法研究汽油机爆震燃烧的机理,所得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末端气体自燃学说,为解决长期以来自燃学说与爆轰波传播学说之间的争议做出贡献。其后他又发展了用激波管端部反射激波迅速压缩可燃混合气体,以测量其滞燃期的方法,成为继速压机之后在更高温度、更短时间条件下测量这一重要参数的新工具。
        1983年他运用驻点平面预混火焰及激光测速方法研究层流火焰剖面中的速度分布,得出火焰面与未燃气体相对速度及其与火焰拉伸率之间的关系;由此外推得到零拉伸率时的相对速度,亦既真正的一维层流火焰转播速度这一重要的燃烧基本特性参数。过去数十年来用各种测量方法得到的火焰传播速度有很大差异,是困惑燃烧科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此项工作说明了以往的实验均未消除火焰拉伸的影响,因此所得结果并不是真正的一维传播速度。这使问题得以澄清,并使实验结果与详细考虑化学动力学的一维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一致。此项开创性工作及其后的发展,较好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他领导的研究组发展了预混可燃气体快速燃烧产生气脉冲,用于清除大型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积灰的方法和设备,使我国很多大型电站的严重预热器积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目前此方法已应用于五十余台大型电站锅炉,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研究工作中对于火焰阵面在有局部障碍物半开口长管中的传播、加速、产生超压的过程和除灰机理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了系统的规律性结果,对这些规律的掌握保证了技术的高效和安全可靠性。该项工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煤燃烧方面,他的研究组研究发展了多种用非对称射流产生可控制回流流场,用于稳定和控制劣质煤粉和水煤浆等难燃燃料火焰的方法,应用于多台锅炉的点火和稳定燃烧。产生有利于煤的稳定、完全、低污染燃烧的多相流场是高效清洁燃煤的关键问题。用非对称射流的方法能在不用机械调整的条件下产生所需流场和控制其形态,因而是一种有很多优点的方法。这方面的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吴承康在高速飞行器再人大气层的烧蚀防热和通信中断方面进行了不少工作。由于这些工作,获国防科委二等奖和“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
        吴承康是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除了在电弧热等离子体方面进行多项开创性研究之外,还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活动。他一直带头组织各届全国等离子体科技会议,是以中、日、韩、澳等国为主的亚太等离子体科技会议的发起人之一。1997年他在北京组织和主持了第十三届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这些活动促进了我国等离子体学术界的国内外交流,扩大了我国等离子体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吴承康从1958年以来,已指导研究生(包括未恢复学位制以前毕业研究生、硕士学位毕业生、博士学位毕业生)和合作博士后研究人员共三十余人。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