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荣

        王哲荣,特种车辆专家,1935年10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同年被分配到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1962~1984年任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后改为总后20院第201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201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工程师、总体组长、总体室副主任。1985。1996年任中国兵器工业第201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1986年至今任国家某重点装备项目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长及其改进型(预研)总设计师。历任中国兵工人才奖励基金评委会委员、兵器工业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报》编委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1992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哲荣1962年毕业至今四十年来,一直从事特种车辆总体研究。他组织、承担过我国第一代特种中型车辆全过程研制工作;组织、承担、主持了我国最新一代特种车辆全过程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台燃气轮机装特种车辆研制及新部件试验特种车辆研制等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3一1973年他代表军方参加、组织、协调我国第一代特种中型车辆方案设计、工程设计、总装调试、定型试验全过程的研制并承担总体设计工作。在原某型号总体约束基本不变条件下,进行方案设计、系统匹配与组织、协调,妥善解决了部件与部件接口关系及合理总布置这一技术难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4—1984年,他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燃气轮机试验特种车辆。经试验,明确了装燃气轮机的特种车辆使用特点、应用前景等;研制出新部件试验特种车辆,经过对国内首台三自由度自动变速传动,新型冷却系统装车试验,明确了新部件在特种车辆上应用须解决摩擦片寿命、油泵可靠性、电液伺服阀温度适应性,高压头、大风量冷却风扇等技术问题;对引进项目64式特种车辆组织复装、试验和部分零部件反设计工作,分析、研究了原苏联新型特种车辆的设计思想、技术特点并编译出版该项目《技术说明与使用指南》上、中、下三册。上述工作不但为我国特种车辆研制做了必要的技术储备,积累了论证、设计、试验、维修使用资料,也为他承担我国最新一代特种车辆研制奠定了基础。
        1986年至今,他任国家某重点装备项目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长,专职承担该项目方案设计、工程设计、总装调试、定型试验全过程的研制工作,是全系统、全过程技术决策、组织、实施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该项目属国家重点项目,是我国特种重型车辆从仿制、改进进入自主开发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复杂系统,性能可与国外同代新型装备相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它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特种重型车辆研制能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在研制过程中,为实现国家下达“自行研制为主,发展一代符合我国国情”且“性能先进、能与发达国家新型特种车辆相当的特种重型车辆”的研制任务,在我国技术基础(材料、工艺、元器件、大部件、测试技术等)和技术储备落后,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情况下,难度极大,须解决诸多技术难题。他会同总师,通过高综合,系统优化和运筹学进行方案选型,系统匹配进行总体设计,使设计出的我国最新一代特种重型车辆体积小、重量轻、系统性能高,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研制过程中,他编写的研制大纲、设计说明书、试验大纲、研制工作总结等是研制各阶段指导性技术文件。在其研制过程中和定型后,其部分技术在“八五”、“九五”期间推广应用到外贸特种车辆及国内装备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国内装备水平并由此占领了国外一定市场,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科工委受阅装备项目金奖和研制项目金奖。2001年后,他又承接了该项目改进型(预研)研制工作,任总设计师。
        他重视后备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在实践工作中,经他培养的一大批科技骨干,正承担着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制任务。
        他多年获得多项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获中国兵器工业功勋奖;1995年被评为中国兵器工业优秀管理工作者;1999年荣立中国兵器工业“九九一。工程”一等功;2000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1年荣立国防科工委一等功;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