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白

        徐晓白,女,无机化学/环境化学家,1927年5月生于江苏苏州市。1948年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助理员;1949一1986年历任中科院所属物理化学所(后为应用化学所)、化学所、环境化学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0~1982年为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访问学者并于1986、1991、1994年三次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短期访问(访问教授)。现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还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SCOPE顾问与SCOPE SG()MSEC(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方法科学小组)成员。1995年10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徐晓白早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在柳大纲教授的领导下在我国最先研制成功并推广卤磷酸钙新型日光灯荧光料。为开拓我国稀土资源利用进行的稀土高温二元化合物等的制备与性质研究、配合原子能的铀氟化物研究以及核燃料干法后处理等工作,获1978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三项。
        1975年中科院环境化学所成立后,徐从事环境有机污染物研究,作为学术带头人之一与一批中青年科学家通力合作,在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环境行为、生态毒理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开拓潜在致癌物硝基多环芳烃(N02一PAH)与多环芳烃(PAH)的鉴定、检测、转化规律和控制途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与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合作从大量柴油机尾气颗粒物的有机提取物中分离出上千个级分,以.Ames实验选取活性级分,用高分辨率色一质谱法鉴定所含化合物。1981年首次报道从柴油机尾气颗粒物中检出2一硝基芴致癌物,1982年又报道检出50多种N02一PAH和含氧N02一PAH等直接致突变物,是柴油机颗粒物研究的重大突破。1982年文章单篇已被引用百余次。现在美国毒理学署(NTP)已将硝基芘、二硝基芘等作为“预计为人类致癌物”列入《致癌物报告》中。归国后继续组织推动有关前沿研究。参加建立了复杂环境样品中痕量及超痕量污染物的一系列分析方法,还在国内环境中检出一系列N02一PAH的污染源。所负责的课题组从鲁奇煤气化焦油中检出600种化合物,发现其中2/3的致突变性来自多芳烃,且氮杂PAH的活性更高。所积累的不同炉型和煤种燃烧排放PAH等的数据,为我国能源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关研究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领导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徐晓白作为学术带头人会同院内土壤所、昆虫所、水生所科研人员,对有毒有机化合物的环境化学行为、生态毒理与分布调查等开展了交叉学科的研究。1990年5月21日~5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有十余个院属有关单位参加的“有毒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生态毒理研究”学术会议,出版了约100万字的中文版论文集和英文版的专著《J.Envimn Scien。。s(CHINA)V01.4.N0.4 1992))。
        徐晓白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和生命科学部联合支持的“八五”国家重大基金“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项目的第一主持人,于1992。1996年与中科院、高校及中国预防科学院等所属的9个单位合作l进一步拓宽了不同学科(涉及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海洋环境、计算数学等)的联合,针对农药单甲脒、有毒金属有机化合物、潜在有机致癌物、多氯联苯、二啄英、硒氟等典型化学污染物,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存在、迁移转化及降解过程、生态毒理效应、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QSAR)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经过四年共同努力建立了一套综合研究污染物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的先进方法,建议了对生物危害的阈值。发现了国内二嗯英等的重大污染源及其生成机理;提高了有关污染物的结构活性研究的综合性和理论性;建立了特定污染物多介质环境的稳态平衡、非平衡模型的动态模型和多介质环境循环模型,并发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科学性的生态调控对策,为阻断及防治相应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它对国家环保决策部门、环境监理部门等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该项目在研究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40余篇《scI》论文),出版专著7部(其中一部综合性专著以项目名称命名)。本成果获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徐晓白1995年以来开展了国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的初步调查和一系列研究工作,为我国代表团参加讨论制订POP国际公约提供重要科学资料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较早在国内开展了环境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等前沿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与生物标记物研究、绿色化学及清洁生产发展。1999年被聘任命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国家技术协调组”成员。
        徐晓白获国家及中科院奖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并出版三部专著等。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