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柏

        谢友柏,摩擦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3年9月23日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内燃机制造专业并留校执教,后随校西迁,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至今。
        在这四十五年中,谢友柏开设过的课程有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振动理论、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轴承技术、摩擦学、现代设计等。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所长(1986。1997年),润滑理论及转子轴承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4~1999年)。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86一),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改顾问组成员,机械科学研究院AM’IIRC现代设计技术首席专家,十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会主任、《摩擦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机械工程学报、工程设计、英《Proc IMeehE(I)arl,J)。loumal of。Engineering Tribology》等的编委。历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1979。1992年)、第四届理事长(1992—1997年)、第五届常委(1997。)。1994.年5月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谢友柏在年轻时,就立志要为国家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奋斗。当还是助教时,就力主教学和科研并重、工程教育必须有实验,并与一些同事从无到有地开始建设教研室的实验室。当时,基础课教师要不要搞科研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实验究竟仅仅是为了向学生演示,还是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直接观察客观现象的条件,更是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所以实验室建设得非常艰难,工作几度中断,又从头再来。经过40多年和许多同志的共同努力,把一个研究小组发展成研究室,最终成为在流体润滑理论、轴承技术和转子一轴承系统动力学领域中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而同时发展起来的实验室也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大学里这一领域中最大的实验室,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国际上还没有的试验台。
        在这个过程中,他主持完成了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数十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科学大会奖(1978年)、省科技成果奖(一等,1979年)、省个人科学成果奖(1979年)、校科技成果奖(一等,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1982年)、机械部科技成果奖(二等,1982年)、机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1991年,1995年,1997年,二等,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1997年)、首届孺子牛金球奖荣誉奖(199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1996年)等十多项,专利多项,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9人,博士研究生31人,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5年)。
        面对摩擦学这一涉足广泛知识领域的学科,谢友柏在润滑,磨损,形貌,流变,传热,振动,材料,工艺,监测,控制,可靠性,知识获取,数据库,专家系统等方面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进展。他发展了原有建立在简单摩擦学系统上的系统方法,提出了摩擦学(大)系统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构造了理论上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以及内燃机缸套活塞组件系统的摩擦学、动力学设计上,得到重要和丰富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在推动摩擦学设计和建设摩擦学数据库上,做了大量工作。
        谢友柏在研究中注意到并不断强调,摩擦学虽然在广泛的应用中得到长足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摩擦学还年轻,还没有形成能支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和发展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特别是在摩擦学的基础部分。摩擦学之对于工程科学的作用可以与物理学、化学之对于自然科学的作用相比拟。但是摩擦学发展的成熟程度却远远不能与物理学、化学相比。为此,他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归纳了摩擦学行为的三个基本规律:系统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和不同学科行为的耦合,并建议把它们列为摩擦学的三条公理。他指出,传统的理论和技术,多不考虑动力学行为耦合,这是历史打在摩擦学身上的一个烙印——低速度和低精度。
        在几十年的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他与我国制造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对我国制造业的状况有深入了解。近年来,针对制造业缺乏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新产品的困境,指出要害问题是没有设计能力而不是没有制造能力。他对现代设计提出许多重要的观点,如产品设计是制造业的灵魂,创新是现代设计的灵魂,现代设计是需求驱动的设计,是基于知识的设计,产品设计知识是一个动态的集合,新产品是新知识的物化。他研究了构成产品竞争力的诸要素,指出:从根本和长远观点看,产品的性能——即功能和质量是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研究了产品设计过程中获取设计新知识的信息来源和方法,指出: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获取新知识,而制造业当前的困难正是缺乏获取设计新知识的能力。设计知识获取能力是一种综合实力,既包括经营管理,也包括技术水平;既包括资本实力,也包括人才实力;既包括先进的设备,也包括过去的经验。它们的总和,可以看成是一种资源。根据这一情况,他建议、组织和主持了现代设计与产品研究开发网络——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这个网络已经运行两年多,现在已经有近20个能提供获取设计知识资源的单位入网,有5个支持设计的程序可供远程调运。这为制造业解决产品创新设计中知识获取的困难提出一个新思路。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