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芷生

        安芷生,地质学家。1941年2月25日生于湖南芷江(原籍安徽六安)。1962年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66~197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研究生毕业后至1985年在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后在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兼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全球变化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三十多年来,安芷生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黄土与环境、古气候学,尤其是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变化,以及环境保护与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曾多次在美国、欧洲、澳洲和日本等地进行合作研究和讲学,并应邀在1988年的国际科学联合会(ICSI.J)年会、1995年的国际全球变化理事会学术会议(sACⅣ)、1998年的IGBP的:PAGES公开大会等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
        20世纪70年代,安芷生率先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引入我国,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 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他运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80年代,安芷生作为主要助手协助刘东生撰写《黄土与环境》一书,在海一陆古气候记录对比、黄土磁性、土壤地层、周期演化和古气候等方面做出很大贡献,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黄土研究进入与环境相结合的新阶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安芷生和他的研究集体突破经典冰期一间冰期的古气候模式,以大量地质生物证据和模拟结果为基础,明确指出黄土一古土壤序列记录了最近250万年的东亚冬、夏季风气候变迁的历史,并结合其它气候证据提出了东亚季风变迁的周期性、穿时性和不稳定性规律。首次将过去东亚季风记录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和南半球秘鲁气候记录进行对比,提出了过去东亚季风环流与全球的动力学联系。指出季风变迁与太阳辐射、下垫面(冰量等)变化及青藏高原隆升等的关系,系统提出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论。该理论将中国第四纪研究推向环境动力学研究的新阶段,为国内外同行广泛承认,推动了我国第四纪和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
        近两年,作为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专家组组长,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安芷生先后在中科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上报告了西部开发与山川秀美关系问题,提出了山川秀美的科学定义和山川秀美工程实施指导思想的建议。该建议明确提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自然植被分带的原则,黄土高原中北部塬区以种植草灌、河谷区种植林灌为主的植被建设恢复方针。他领导并完成了LJNDP306项目的研究,查明西安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不同来源和相应比例,指出人类活动仍是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因素,并为该污染治理建议了防治方案,分别得到了陕西省、西安市领导和外经部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采纳。
        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初,在刘东生先生的指导下,安芷生主持建立了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该室于1989年提升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室,1995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任实验室主任期间,连续四次(1989、1992、1996、2000)在国家级评审中被评为优秀。1999年研究室又在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升格为“地球环境研究所”。十多年来,他不遗余力地组织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家,开拓研究领域,发展综合的地球环境研究,为建立拥有国内外多学科一流科学家组成的研究群体,国际承认的一个大陆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多年来,安芷生在“Nature’’、“Geology”、“Quaternary Research”等国外书刊上发表50余篇英文论文,在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现担任“QuaternaryScience Review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编委。他领导的研究课题曾多次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奖励,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地矿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4.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鉴于安芷生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匈牙利科学院于2000年授予他洛克兹奖章(Loczy Medal)。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