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起

        杨起,煤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19年5月17日生,山东蓬莱人,1943年毕业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起1952年在北京地质学院负责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他建立和健 全了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并在我国首先开出了“煤田地质学”和“中国煤田”等课程,多年来与中青年教师一起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硕士在内的约千名专业人才。主编和领衔撰写了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多次参加编写《中国煤田地质学》等教材。他对我国煤地质研究较系统,他的科技成果对发展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煤地质学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国内煤地质学界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杨起一贯根据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针对 当时我国煤地质研究程度较低而又限于单个煤田的状况,他着手研究大区域的煤田成因类型、煤系分布规律,以探讨我国煤炭资源的赋存前景。60。70年代结合找煤的需要,从古地理和大地构造控煤角度探讨我国各时代聚煤作用有利地区时空上的迁移规律;论述构造体系控制华北晚古生代巨型波状坳陷的聚煤作用与富煤带的形成,以及后期形变将巨型拗陷改造分割成为众多煤田、煤产地及其分布。80年代他将沉积学引进到煤地质学领域,针对属三角洲体系的禹县晚古生代煤系,虽地处“北型南相带”,其聚煤作用本应较好但实际却较差,对煤层薄厚相间的原因做出理论分析,并解决了生产问题,被作为科研结合生产的范例推广。70年代鉴于国内有忽视煤质的倾向,杨起在总结我国煤变质特点的基础上,在专著《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等著作中提出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和多热源叠加变质观点,解决了“煤级偏高”疑难问题的同时,阐明了中国煤类分布规律,有效地指导了紧缺煤类的预测,仅对河东煤田南部炼焦煤的预测,经钻探就获得了包括主焦煤在内的126亿多吨储量。
        杨起是《中国煤田地质学》两主编之一,并为成书主编。全书从煤岩组分、煤质、煤变质类型与特点,煤相、煤系沉积环境以及古地理、古构造控煤等方面对我国元古代和早古生代腐泥无烟煤、薄而稳定的晚古生代煤、陆相为主的中生代煤和多成层巨厚的第三纪煤以及第四纪泥炭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对全国主要含煤地层做了划分、对比和厘正。总结我国煤地 质特点和聚煤规律,提出新观点、新认识。
        1996年出版,由杨起主编的《中国煤变质作用》,着重对煤盆地构造一地热演化及影响方式、热源一介质一热场一煤变质作用的时间配置关系、煤变质地球化学反应机理、煤变质热动力学机制等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做出积极探讨,阐述了多方面的新认识,特别就他80年代提出的“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理论概括。于系统考察煤在变质过程中结构转化及煤化作用机理时,采用了煤的大分子相和活性相“两相”结构观点,并结合现代检测手段,首次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在煤结构的纳米级研究上获得进展。从地热状态平衡与破坏的角度,以沉降史模拟为基础,建立了煤的深成变质和岩浆热变质动力学模型;以创新的平壁可变边界非稳态岩浆热场分析,采用变量替代和动态边界条件法,来解决热源和热传导双重非稳态计算难题,揭示了煤的深成变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各自受控的因素。书中总结出中国煤种分布格局是煤变质多阶段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的结果,并归纳出5种煤叠加变质作用类型。
        近期杨起致力于能源洁净化及其环境效应和煤层气地质研究,将煤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理论、方法有机结合,探讨煤中有害元素地质地球化学异常、赋存状态、分布规律与富集机理,剖析煤在开采、加工利用过程中有害物质的转化、释放、迁移与环境污染的机理,为煤洁净化的合理、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为避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道路提供论据。
        对于煤层气地质,他指出: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特点对煤层气的富集性与可采性有重要影响。我国叠加岩浆热变质形成的高、中煤级煤,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高渗,因而应重视在岩浆热变质煤中寻找煤层气勘探区,特别是沿几个纬向和NE-一NNE向分布的煤田、煤产地。如:位于北纬35。~36。纬向构造带的沁水盆地南部,已打出多处煤层气工业气流,成为我国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热点地区,仅石炭二叠纪累积煤层气控制储量就达1600多亿m3。他的“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论点,为中国在高煤级煤中寻找和开发煤层气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起主编的图书曾获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他的研究还获部级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第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