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椿

        李泽椿,气象学家,1935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时年2岁的李随同家庭流离失所数省,最后居住在四川北碚北温泉的乡下,在一个乡村小学渡过了他的童年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他随家庭回到江苏南京,并考入了南京市一中就读初中,1948年解放战争的战火逼近南京,他又随家庭到了上海,转学进入上海市市西中学读书。上海解放后,进了高中。1951年政务院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他报名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气象干部训练班,经过8个月的训练后,分配到甘肃、陕西等地工作,最后在秦岭大巴山区建了一个为航空服务的气象站,从事基础气象观测工作4年。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学习,1965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到气象局工作,在中央气象台任天气预报员。后中央气象台站扩展成国家气象中心,他先后担任预报员、预报组长、副科长,后越级提拔为中心副主任、主任。1987年被评为研究员。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工程院院士。1996年不再担任行政工作,专门从事研究工作。
        李泽椿的主要科技成就:
        在“六.五”期间,按照国家计委气象组的决策建立我国的“短期数值天气预报(1~3天)业务系统”。由中国气象局牵头,中科院大气所、国家教委、北京大学等单位参加,李是技术总负责人,整体设计和参加具体技术工作。建成从资料收集、预处理、客观分析、模式计算、检验、产品形成及分发储存一整套在当时国内最大之一的计算机群上自动化实时业务系统,每天运行产品发到全国,使天气预报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直到90年代初被新系统所代替。1985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延长预报到10天,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天气预报的需要和追赶世界上预报先进水平,国家计委决定立项“国家气象中心扩建工程”(增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自行设计新的计算机系统满足气象计算与通信实时需要,设计能制作10天预报的业务方案和流程。为此国家科委也立项“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作为工程前期科研。参与工程和科研的有国家气象局、国家教委、中科院有关单位及国防科大数百名专家。李泽椿是工程和科研技术组总负责人,行政领导由章基嘉副局长担任。经过8年研究与建设,建成了当时我国最大的异型机局域网系统(银河及Cray、Cyber、NCl2780等)和预报中期天气的方案与流程及发往全国各地气象台的预报产品,各地气象台以此制作局地的大气预报,其成果方案也是有关科研工作引用的基础。该系统的建成,成为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泽椿作为总技术组组长,领导和参与“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研究”,行政领导由马鹤年副局长担任。台风和暴雨是影响我国主要的天气系统,往往致灾。该项目开展了从大气探测、通信、预报方案、科学外场实验、减灾防灾对策等一系列研究与技术开发。有气象各级有关业务部门、大学、中科院数以百计专家参加。攻关结题后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形成业务能力,如沿海汕头与厦门两部自行研制的多普勒雷达建成后在台风监测中起了很大作用。所建立的台风与暴雨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预报南海台风、东海台风等),提高了我国台风、暴雨的监测与预测能力。这项工作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鉴于现有计算机能力远远满足不了气象部门的发展需求,同时根据并行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李承担了中国气象局重点课题“并行计算机在数值预报领域中的作用”,经过5年研究其成果陆续投入业务使用,使国家气象中心的数值天气业务预报系统,建立在并行计算机的基础上,改进了物理过程和计算精度,大大提高了预报水平。项目被评为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泽椿还从事城市气象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北京市气象预报中,组织协调北京市建立中尺度短时(6。24小时)天气预报系统,提高了北京市城市预报水平,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如50周年国庆等)起了很好作用。其研究和技术工作继续深入发展,可以为城市污染预报及奥运期间北京地区天气预报起到更好的支持作用。
        李泽椿长期在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第一线从事日常天气预报业务、科研技术开发和预报系统的工程建设。他的工作是既搞科研又搞科研成果并转化成实际业务能力(生产力),是将大气科学有关部分形成工程化的工作。以此来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延长预报时效,给领导部门(国务院及部委)在经济建设、减灾防灾的决策中提供气象依据,满足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天气预报的需求,给全国各省(市)地的气象台(站)提供制作局地预报的产品,提高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水平。他目前指导了一批博士生与硕士生开展研究中国的天气系统运行规律,特别是不同地域和天气形势下的特殊规律,以进一步深入对我国的天气系统的认识与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水平。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