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福谦

        经福谦,凝聚态物理和爆炸力学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1929年6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2年7月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任教。1960年7月奉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武器物理实验研究,历任科研室正、副室主任,研究所正、副所长,院科技委副主任。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院科技委顾问。并任西南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名誉院长,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四届、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经福谦勤学成材,施教有方。1958年暑期,在带领学生进行地震勘探实习中曾发现松辽平原肇庆地区存在一段地层隆起构造。1960年暑期,大庆油田会战中,担任地震勘探资料综合分析队负责人。正当他为“甩掉贫油国帽子”奋力拼搏时,奉命转入核武器研制工作。在陌生而无容选择面前,他满怀报效祖国的高昂热情,投入了新的创业之中。
        1960年8月,经开始从事实验内爆动力学和炸药能量有效利用的研究工作。在内爆半 球模型实验设计中,经福谦提出了用“爆轰头”模型解释“严重稀疏区”的新概念,替代了原先用声扰动确定边侧稀疏区的实验设计概念。用“严重稀疏区”概念设计的模型实验获得成功。从而扩大了半球模型实验的应用范围,促进了原子弹内爆压缩技术的突破。在超半球实验中,内腔信号引线的保护问题成了当时的关键技术,为此,他与董庆东提出了“绝对保护”与“相对保护”两种技术方案。经实验考核,最后选取了“绝对保护”方案,并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以上工作成果,经福谦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以王淦昌院士为首的10名主要研究者中,他名列第7。
        经福谦还开创了我国地下核爆条件下的超高压物态方程研究工作,解决了核爆强辐射场中几太帕压力下物态方程实验测量的三个关键技术: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得到电探针辐照失效的伽玛剂量率阈值;得出屏蔽层对干扰场瞬时集肤效应等于瞬态效应与稳态效应乘积的结论;获得了外干扰电磁场沿屏蔽管道随距离增长呈指数衰减的规律。这些研究成果,能够正确解释现场实验测量结果,并为防止强辐射干扰而采取的“时间躲避”和“局部双屏蔽”技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内爆聚能系统设计技术研究之后,他根据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冲击波极端条件下物质性态研究的建议。通过不懈努力,组建了国内实验设备和测试系统最完备的“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获得了有关固体材料几百吉帕压力下的物态方程实验数据,为武器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物理数据。该实验室开展了材料高压物性、材料动态损伤和破坏、冲击波合成新材料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他还倡议冲击波物理与地球深部物质物理合作,研究地球深部高温高压物质的性态和组分,并申请交叉学科联合攻关的重大基金项目,为发展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学做出了积极贡献。
        经福谦十分重视培养人才。他在长春地质学院就是一位很受尊敬的好教师,在研究单位坚持对新来的大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他把培养研究生作为本单位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积极申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他联合国内同仁创办《爆炸与冲击》和《高压物理学报》两个学术期刊,亲自组织本单位承担编辑和出版,为国内同仁,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交流提供了“舞台”。他对研究生既严格又放手,特别注意启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近20年来,他已培养了硕士生3名,博士生15名,博士后3名。
        他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知识,于1986年出版了《实验物态方程导引》专著,被有关院校和研究单位选为教材和参考书。1989年应邀在美国物理学会凝聚介质冲击压缩专题会议上做大会报告。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得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四川科学大会奖及多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我国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