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西

        王震西,磁性材料专家,1942年9月3日生于江苏省海门市,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实验室,在孟宪振研究员指导下,从事微波铁氧体材料及器件的研究。
        1973—1975年,由施汝为、章综院士推荐,在法国格勒诺布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路易’奈尔教授主持的磁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从事非晶态稀土合金的结构和磁性研究。其间,和法国科学家合作发现了非晶态稀土一过渡金属合金中的磁矩空间有序排列的新型磁结构,命名为“Sperimagnet”(散磁性),被国际磁学界正式承认和广泛应用。
        1980—1983年,在世界相关实验室都高度保密的情况下,率先在我国采用离子注入、真空溅射和快速冷凝技术,独立开展了稀土一铁系第三代永磁材料(钕铁硼)的研究,实验室结果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实验室水平相当,是国际上少数独立开展该项研究的实验室之一。其后,在国内外普遍采用高纯钕作原料的情况下,他所领导的研究组利用丰富的国产稀土资源,于1984年初研究成功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性能达到国际上用高纯钕研制的钕铁硼合金的先进水平,并探索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术,比美国、日本采用同类工艺要早两年,只是由于我国当时尚未实施专利法而错失良机。
        1985年春,为加速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他婉拒了欧、美多个实验室的邀请,受中科院和周光召院长委托,留在国内创建以高技术产业为目标的三环公司。在系统地从事稀土合金和非晶态材料磁性研究的基础上,他和同事一起,率先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气流粉碎技术移植到钕铁硼生产工艺中,并解决了大规模工业生产中稀土合金的氧化、自燃、模具硬化、强磁场取向、真空保护烧结和表面防腐蚀涂层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百吨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钕铁硼生产线整套设备基本国产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我国能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国际上最高的投人产出比,迅速发展生产规模,短短五年就超过了美国和欧洲,仅次于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烧结钕铁硼生产国。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历时二十多年,王震西和同事一起完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新一代实用型永磁材料的应用、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使我国在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和生产领域跃居世界前列。
        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一部,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78年至今,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委员和学术秘书,国家磁性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兼职教授、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专家委成员、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