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惠兴

        龚惠兴,航天遥感与空间应用技术专家,1940年6月24日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上海市东昌中学,同年考入刚创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专业,1963年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读研究生,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中断学习,1967年底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从事光电技术及其航天应用研究至今。历任航天遥感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等职。1992年底至1994年初担任我国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86年晋升研究员,199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鉴于研制我国第一颗通讯卫星的需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龚惠兴开始自旋卫星姿态测量的长寿命静态红外地平仪研究。负责并完成了静态红外地平仪的初样研制,其研究结果和产品的设计成功地应用于我国已发射的地球同步轨道自旋稳定的通讯卫星和气象卫星的姿态测量,提高了我国卫星姿态测量的技术水平。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是我国第一台卫星红外遥感仪器,技术复杂,涉及可见和红外探测器,空间致冷,空间光学系统,超高真空长寿命润滑,轻质机械结构,空l司电子学及信息处理,红外辐射定标,空间环境适应性,严格的防污染措施,空间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等一系列技术。龚惠兴作为任务的实施负责人,负责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在1977~1990年的13年时间里参与了系统试验及系统技术问题的解决,完成了风五一号气象卫星遥感系统的研制,并为我国航天红外遥感系统的以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风石一号气象卫星于1988年和1990年两次发射成功,特别是第二颗卫星的遥感系统轨道运行稳定,在我国天气预报和1991年江淮水灾监测中发挥了作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对接收的风云一号卫星实时发送的图像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该项成果获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原任务指标只有3个用于气象的观测通道,龚惠兴研究了遥感系统的潜力及技术和进度上实现的可能性,在遥感系统作少量改动和卫星系统不作改动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于1985年提出再增加2个探测通道用于海洋水色观测的建议,并负责实施。这一建议,使我国气象卫星兼有气象和海洋观测的双重功能,提高了卫星的效益,使我国的卫星海洋遥感提前起步。由于正好填补了国际空间海洋水色观测的空缺,风云一号卫星的海洋观测功能受到美、德等国海洋界的赞扬。该项建议获198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1年中国科协首届优秀科技建议一等奖第一名。
        由于采用辐射致冷器冷却的红外探测器在地面条件下不能达到所需的105K低温,红外辐射定标也需要建立低温背景以降低背景辐射和提高定标精度,因此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必须解决发射前的系统性能检验和红外通道的辐射定标。在1980。1990年期间,龚惠兴经过理论研究和反复试验,终于确立了符合中国具体条件的航天红外遥感系统性能检验和辐射定标方法,研制了相应的试验设备(深冷背景标准黑体,状态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为我国航天红外遥感系统的地面性能检验方法奠定了基础。用此方法检验及标定的风云一号卫星遥感系统,红外通道图像清晰,数据定量化精度优于lK。研制的低温面源黑体,成为我国在200—320K温度范围的黑体辐射标准,成果获1989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了进一步提高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观测功能,1989年龚惠兴提出研制十波段扫描辐射计用于气象、陆地和海洋的观测的技术方案,得到了用户及卫星总体的采纳,并负责该项研制工作。1999年5月10日,十波段扫描辐射计装载在第三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上人轨工作,至今已1年半,图像清晰,运行稳定。由于它不仅包含了目前正在业务运行的美国诺阿气象卫星的6个光电成像观测波段,而且另有四个波段用于海洋及大气观测,因此该仪器成为当今世界气象卫星中综合观澳『J台邑力最强的光电成像遥感仪器。该成果获2000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卫星也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国际业务卫星,成为我国列入国际运行计划的首星。
        20世纪90年代起,龚惠兴与科学家合作开展空间微重力科学研究,领导和参与了多种空间微重力装置的研制。他主持的空间蛋白质晶体生长装置,1992年和1994年在我国返回式卫星上进行了长晶试验,1996年领导了空间晶体实时观测装置和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的轨道试验,都获得成功。首次获得了具有分析价值的优质大颗粒蛋白质晶体,以及有科学价值的失重状态下完整的氧化物晶体结晶过程图像资料和生物生长繁殖的数据。
        空间蛋白质晶体生长装置获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年11月~1994年2月,龚惠兴担任我国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多,技术难度最高的空间应用系统,包括研制近三十种用于对地观测,空间天文,空间环境探测,地球环境探测,空间生物,空间材料和空间流体试验的仪器和部分地面应用系统。在任职期内,负责审查了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确定了研制单位和技术分工界面,建立了设计师系统,并进行了与飞船系统、测控系统等的技术协调,争取了应用载荷装船试验的条件,推进了我国载人飞船的应用研究工作。
        目前他还指导着海洋卫星水色扫描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红外遥感仪器及五种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装置的工程研制工作。
        他是我国同时在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二个方面都取得成就的空间技术专家。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