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善

        周维善,有机化学家,1923年7月生,浙江绍兴人,1944.~1946年就读于私立东吴大学化学系,1949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药学系并留校任教。1952~1956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师从著名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随黄教授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0。1961年在捷克科学院有机和生化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984.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神经化学研究中心做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维善从1952年起师从黄鸣龙教授从事倍半萜山道年及其类似物的立体化学和甾体激素药物的合成研究。当时,甾体激素药物工业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他协助黄鸣龙教授在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甾体工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一些甾体药物如副肾皮质激素可的松和甾体口服避孕药等的合成和甾体反应的研究,前者已成功地投入了工业生产。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后,他仍长期从事甾体化学、萜类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
        周维善和同事在国内首次利用微生物不对称还原完成了高效的口服避孕药D一18一甲基炔诺酮的全合成并很快投入了工业生产和出口。获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们还利用合成口服避孕药炔诺酮的中间体用微生物一步转化成雌甾酚酮,产率高达90%以上,而用化学方法至少要四步反应且总产率低。雌甾酚酮不仅是妇科要药,它的衍生物乙炔雌二醇是所有口服避孕药的配伍用药,自1964年开始全国各药厂已生产至今。
        油菜甾醇内酯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不仅含有邻位双 羟基的四个连续手性中心的侧链,而且其B环是一个七员环内酯。在极低的浓度下就可显著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1982年,周维善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我国丰富的猪去氧胆酸为原料采用多种不同的合成方法对油菜甾醇内酯及其类似化合物进行系统的合成研究。他和同事先进行侧链方法学的研究从而创造性地合成了近50个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其中若干经过结构改造成简单易得的化合物并完成了田间千亩试验,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他们还发现了通过烯醇硅醚臭氧化的高区域选择性构成油菜甾体七员内酯的新方法和首次将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化应用于不饱和侧链,使侧链中的两个双羟基主要是具有活性的夫然构型,解决了长期存在于油菜甾体侧链双羟化立体选择性的关键性问题并扩大了应用范围。获1997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72年我国从中草药青蒿中分离得到一个具有抗疟有效成分一青蒿素,它是新型的倍半萜内酯。1974年周维善主持并参与了在国内外首次测定青蒿素的结构和以后的全合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十分奇特,其分子中含有7个手性中心和一个罕见的过氧基团,所以在结构测定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重排和构型转变的反应,使得结构测定增加了许多难度。经过一系列化学降解反应结合应用新的物理技术手段,最后正确地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同时,在结构测定中发现钠硼氢能够还原青蒿素分子中的内酯,得到了双氢青蒿素,后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桂林制药厂分别制成蒿甲醚和甲蒿琥酯衍生物。这不仅解决了青蒿素的溶解度问题,而且其抗疟效果比青蒿素更佳,现已广为应用。在确定结构的基础上,他们以天然香草醛为原料,在设法解决了架设过氧桥的关键性难题后,终于经20余步反应几乎与瑞士同时独立地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使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化学,包括结构、全合成、反应和立体化学等都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和解决。并为国内外有机化学家所注目。在国际全合成化学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为青蒿素的改造合成和活性过氧化合物的合成奠定了基础。获国家创造发明奖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青蒿素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奖。有了合成青蒿素的基础,他们较快地完成了一个也含有过氧基团和具有抗疟活性并在合成上有相当难度的另一个倍半萜化合物——鹰爪甲素及其一类物的全合成。
        在不对称合成的研究中,他和学生在应用著名的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在环氧化试剂中加入催化量的氢化钙和硅胶不仅可大幅度缩短反应时间,而且可以减少一些副反应,使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更具有实用价值和扩大了应用范围。他们还把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首次扩展到烯丙胺一a一糠胺的动力学拆分,这一包括Sharpless本人在内的许多有机化学家都感兴趣却很难实现的不对称反应作为研究课题。经过他们反复的实验,终于在国内外首先实现了Sharpless烯丙醇环氧化法用于烯丙胺一。一糠胺的动力学拆分。这一发现为许多含氮的天然产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合成途径,从这个动力学拆分中可以得到几乎定量的化学产率和高光学活性(90%一100%e.e.)的二个手性合成砌块:a一糠胺和二氢哌啶酮,a一糠胺经m—CPBA氧化也生成二氢哌啶酮,它们都是能够用于天然产物合成的理想的合成砌块。他和同事已应用这些手性合成砌块合成了一些多取代哌啶生物碱和多取代羟基吲哚生物碱、氮糖和天然及非天然的氨基酸。他们又通过手性氨基醇与糠醛缩合所得的手性糠亚胺与有机金属试剂加成实现了手性。一糠胺的不对称合成,其光学纯度和化学产率均甚高,从而弥补了动力学拆分只有50%产率的a一糠胺的缺陷。
        他和同事是国内最早开展昆虫性信息素化学研究者之一,他们合成的棉红铃虫性信息素曾用于田间害虫测报防治,效果显著。他们还测定了若干昆虫性信息素的结构和进行了不对称合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周维善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0余篇,综述40余篇,并编著出版了《不对称奖合成》一书。迄今他已培养了17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后。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