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善澄

        孙善澄,农学家,1928年12月1O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0年4月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52年9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业俄文研究班。毕业后开始从事翻译苏联农业高等院校教材工作。在教书和翻译前苏联教材的过程中萌发了研究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念头。1953年,孙善澄在我国著名大豆专家王金陵的支持下,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试验研究。
        1953年,孙善澄选用黑龙江当地生长的8种鹅观草与数十个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历经3年,先后杂交了上万个麦穗,没有得到一粒杂交种子。面对惨痛失败,他想起了苏联著名远缘杂交育种专家齐津院士,于是写信向这位专家求教。不久便收到了回信,在信中鼓励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土地上会种出你亲自培养的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并随信寄来了中国没有的中间偃麦草种子。齐津院士的支持和鼓励,使他感到格外高兴和安慰。又经过5年紧张的、曲折的、艰辛的杂交试验研究,终于在1957年首次获得了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杂交种子,育成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龙麦1号(远62-2162)、龙麦2号(远63-4173),并很快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大面积推广应用。
        1975年,为了帮助华南地区发展小麦生产,孙善澄又把育种工作重点转移到华南三省(区),从黑龙江农科院调到广西农科院,利用我国南北气候差异,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南方和北方,只用5年时间就又育成了高产、稳产的桂麦1号,并与闽粤两省的小麦育种专家沙征贵、师长俭成功地主持进行了“华南三省(区)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协作攻关”项目,选育出晋麦2148等新品种,这些品种很快在广西、广东、福建得到大面积推广,为使华南三省(区)小麦80%实现良种化做出了巨大贡献。1984年该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小麦黄矮病是一种世界性小麦病毒性病害,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加州发现,从60年代传人我国,在甘肃、陕西等省发生,1978年又扩散到山西晋北地区,从1960~1987年山西境内先后有7次大流行。为了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小麦黄矮病难题,孙善澄又从广西辗转来到了山西,开始T4,麦抗黄矮病的研究工作,他与植保科技人员一起,经过从上万份小麦原始材料中精心筛选,终于在远缘杂交中间材料中发现了中4、中5小麦抗黄矮病的新抗源,解决了世界性一大难题。利用这些新抗源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新品种3个、新品系2个和优良的小偃麦新种质系20个。为了扩大这些成果的社会效益,孙善澄又把这些宝贵的新种质资源无偿地提供给中国农科院等100多个科研单位引用或利用,这些单位目前已培育出十多个小麦新品种,并已推广种植。他育成的龙麦10号品种,已被加拿大魁北克国家黄矮病鉴定中心列为抗病对照。
        山西晋北春麦区历年来一直受小麦黄矮病的侵染,春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为培育小麦抗病新品种,曾有几年时间孙善澄把研究工作重点转移到晋北,经过几年快速培育,终于育成了晋春9号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抗黄矮病和耐干热风等特殊抗性,而且高产稳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除在山西晋北大面积种植外,已在内蒙古、河北、宁夏等省(区)推广种植,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也是山西省少有的跨省品种之一。截止1994年,晋春9号已累计增产小麦3亿多公斤。
        近年来,国内食品消费者中间掀起了黑色食品热潮,然而从1978年开始,孙善澄就注意研究黑小麦,他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用六倍体蓝粒异代换系、四倍体紫皮小麦、紫粒小麦进行复合杂交,辅以杂种幼胚离体培养技术,利用南北气候差异进行加速选育,最后培育成南北方、水旱地、肥薄田都能生长良好,而且抗病抗逆性强,对日照反应迟钝,丰产性和稳产均好的优良品种黑小麦76号。该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20.5%,含钙量是普通小麦的3倍,含磷量比普通小麦高70%,含硒量是普通小麦的3倍,氨基酸含量比大面积推广的20种名优小麦的平均37.33%。目前,黑小麦76号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该品种同时在19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
        孙善澄历经48年,在国际上首创TA倍体小偃麦中1、中2、中3、oe4、中5,其中oe4、中5等对小麦条、秆、叶、绣病免疫,且高抗黄矮病,是目前我国小麦优质多抗育种及理论研究的特异种质资源。育成了10个小偃麦新品种,累计推广550多万公顷,增产小麦13.4亿公斤,为中国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88年研究完成的“小麦属问杂交新技术及新种质、新品种的创造’’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家组鉴定认为:“这些理论性和实用性成果,不仅在国内为首创,在国际上也属先进行列。”
        孙善澄还研究提出了小偃麦亚远缘杂交育种的理论与方法,并相应选出一批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小偃麦亚远缘杂交育种方法及获得的Ag型抗性小麦品种(系)”研究成果获199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专家组鉴定认为,“本项研究不仅选育出一批多抗性品种(系),并且所提出的亚远缘杂交方法具有独创性,为有效地转移近缘植物的外源基因,开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此项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及较高经济效益,达到国际水平。孙善澄还用亚远缘梯级复合杂交,首创育成了春性、半冬性、冬性多粒穗分枝超级麦“冬分102’’等新品系,株高仅65~75厘米,早熟优质,它将成为小麦杂优利用的理想亲本,解决了杂种小麦长期以来没有强优势组合,杂交制种(母本)产量低的世界性难题。
        孙善澄现为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国际权威检索期刊SCI等引录。
        孙善澄治学严谨,学风正派,48年来以科学的态度一直致力于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91年被选为山西省优秀专家;1994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995年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被评为山西省科技功臣。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