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载平

        李载平,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5年8月出生于北京。194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任助教,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组任助教、讲师。1956—196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60年在生化所任副研究员、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副主任。1978年在生化所任研究员、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实验室主任。1982年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83年任联合国国际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中心(1CGEB)评审组成员。历任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化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委生物工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863"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成员。“973"人口与健康评审组成员。担任国际ResearchinVirology杂志和国内多种学报编委。
        李载平是我国最早进行基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末,他开始了DNA的辐射损伤机制的研究,发现了在柠檬酸盐的存在下,DNA的辐射损伤可以产生隐藏破坏,即虽有单链打断但保持双链结构,表明在一定条件下,DNA辐射损伤具有再修复的可能。同时,他开展了噬菌体中y—174基因表达的研究,用纯化的中X,—174噬菌体基因组DNA转染大肠杆菌原生质体,产生子代噬菌体,用化学诱变法在试管内进行DNA基因组的碱基突变的研究,检测出慢复制的中y—174小噬斑变异株。
        20世纪70年代中,李载平作为中国分子生物学代表团访美一个月,正值基因工程技术出现,DNA分子生物学爆炸性发展的时刻。他回国之后,立即和实验室同事们一方面宣传呼吁,同时开始了在国内进行基因工程研究的准备。进行了多种工具酶的分离纯化、建立分子克隆、分子杂交、DNA测序等系列技术平台。
        他和同事们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的研究。当时国际上报道了adw和ayw亚型的HBV基因组克隆,李载平和他的同事们则首先克隆了adr亚型HBV全基因组DNA,用化学法测定了其全序列。这是国际上第一个全基因组adr亚型HBVDNA克隆和测序,也是中国第一个生物基因组DNA序列分析的报告。由于使用了多个血液标本来源的adr亚型HBV,他们同时发现了,HBV在adr亚型之中,不同克隆的基因组顺序还有很多差异,说明HBV病毒基因组存在多态性,推测其致病性可能也存在差异,这个概念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他们报告了HBV一种免疫逃避型变异株,其表面抗原HBsAg发生了Asp 144Ala的变异。此外,他们发现了在HBV的基因组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增强子Ⅱ(ENⅡ),他与病毒DNA的复制密切相关,证明了肝细胞因子HNF—1是ENⅡ工作所必需的反式调控因子。
        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研究中,他们利用自己克隆的pADR—1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在原代鸡胚细胞中和在酵母中都实现了基因工程的高效表达,前者已进行了严格的临床试验,表现了优异的保护效价,获得了专利和药证。在新型乙肝疫苗研究中,组建了带有preSl表位的乙肝表面抗原可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基因工程应用研究中,除了乙肝疫苗之外,他和同事们还进行了多项创新性研究,特别是新的表达系统,①构建了大肠杆菌分泌型高效表达系统,基因工程的蛋白质产物可高效的产生并直接分泌至培养基之中,分离纯化简单方便,产物回收率高,生物活性好,已用于生产人EGF和人GM—CSF,二者都已获得药证。②利用中国养蚕业的优势,构建了家蚕核多角体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家蚕和蚕蛹中表达乙肝表面抗原、GM—CSF等外源基因。这些创新的表达系统,具有我国的优势和特色,已进人应用开发。
        近年,他还进行了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检定了在染色体8p23的具有抑癌功能的新基因UIS,证明了细胞因子NF—IL6的细胞凋亡诱导功能,检测分析了rRNA基因组中的核骨架结合元件(SAR)及其结构功能基序等。
        李载平和其实验室同事的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两次、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和S.C.B.A.—CathayAward一项以及上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及上海市科技功臣光荣称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