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泰

        陈运泰,地球物理学家,1940年8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86—2000年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为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从1986年至今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1986-1991年,1995年至今),副理事长(1991-1995年),《地震学报》(中、英文版)主编(1986年至今),《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其他学术刊物的编委,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1UGC-)中国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至今)、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1ASPEl)中国委员会主席(1989年至今)。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66-1978年,陈运泰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在此期间,他在震源理论和地震波理论研究中多有建树:他改进了著名的哈斯克尔矩阵方法,这项成果在理论地震图计算问题这一20世纪70年代国际地震学热点问题的研究中居领先地位;他系统地发展了震源位错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地震的震源性质的研究;提出同时确定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和传播介质的品质因子的反演算法;提出了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震源过程中的质量迁移”的新的理论;给出一般弹性介质情况下均匀半空间中矩形地震断层产生的静态位移场的解析表示。他用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资料、形变资料和重力资料研究1966年邢台7.2级地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源过程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震源研究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并因此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陈运泰于197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2年3月晋升为研究员,是当时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局)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
        1981-1983年,陈运泰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1GPP)访问研究。其间,他与著名地震学家L.Knopoff一起,在地震震源的静态、准静态和动态裂纹模型,地震序列的动力学模拟等前沿性的理论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为国际地震学界瞩目。他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地球物理学刊》(Geophys.J.R.astr.Soe.)上发表的一系列成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1983年回国后,陈运泰主要从事动态裂纹扩展问题、地震震源过程的时空复杂性,以及减轻地震灾害的地震学问题的研究。他从理论上指出应力降的非均匀性和摩擦函数的非均匀性是决定裂纹的扩展、停止和愈合的主要控制因素,地震波激发与辐射性质的复杂性则主要来自裂纹愈合过程和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他将这些理论成果与中国地震学研究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相结合,极大地深化了对地震成因、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的认识。他关于地震矩张量反演和震源过程的数字地震成像的研究,特别是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地震的震源过程的研究,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20世纪80年代起,陈运泰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这一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极大地促进了高技术时代的中国地震学的发展。他从1983年开始,负责主持我国第一支用宽频带数字化地震仪装备起来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观测队伍的工作,十余年来获得大量高质量的观测资料,为改善国内外近震源强地面运动资料仍很缺乏的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指导下,中美合作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以其高质量的资料和高质量的管理被国际同行誉为“有记录以来最值得信赖的地震台网”。他领导的中国一欧共体合作京西北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被国家科委确定为中外合作的“窗口项目”。在1998年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学术大会(印度海德拉巴)上,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1ASPEl)主席C.Froidvaux特别介绍了陈运泰“把数字地震学引入一个地震大国”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以来,陈运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140余篇(部),他与人合著的《地球物理学基础》、《震源理论》等,长期以来被作为该领域的经典教材。陈运泰的研究成果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3、1985、1988)、一等奖(1998)等多项奖励。1986年他被人事部命名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任中国地震局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指导导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石油大学、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78年以来培养了2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包括两名伊朗博士研究生和数名国外进修学者。陈运泰学识渊博、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善于因材施教,在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战略远见。他的很多学生或在国外的研究机构事业有成、并以各种方式为国效力,或在国内的研究机构或管理部门发挥重要作用。
        陈运泰在地震学方面的贡献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1989-1991年他曾担任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合会(FDSN)副主席,1995-1999年任国际学术刊物《纯粹和应用地球物理》(PAGEOPH)编委,1998年至今任国际学术刊物《地震学刊》(JOSE)编委,1995年至今任IGCP《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地面运动》项目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多次在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1UGG)学术大会、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1ASPEl)学术大会、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学术大会、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WPGM)等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或担任会议主持人,多次担任IASPEI和ASC提名委员会委员等要职,多次担任国际性的研讨班或培训班的 主席或教员。1987年,卢森堡大公授予勋章,表彰陈运泰在科学研究和推进中卢科技合作方面的贡献。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