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锡夔

        蒋锡夔,化学家,美国归侨,1926年9月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获特等荣誉学士学位后,担任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助教。1948年进入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1952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被聘为美国凯劳格公司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回国。1956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63年夏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并于同年创建了中科院第一个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1991年¨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联合利华研究所主任,上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上海市中协委员,《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
        他在研究工作中不墨守成规,而是基于用物理有机化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的研究课题。1955年,他根据机理推论发明了三氧化硫与全氟烯烃的反应。此反应成为制取含氟化合物或材料的一个有用方法。
        20世纪50年代末,蒋锡夔对所有的全氟及多氟有机化合物中C—F键的非自由基型反应提出了一般性规律,并得到了数十年来实验事实的验证。他在亲卤反应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创新成果。他对含氟自由基、过氧化物和氮氧自由基等方面皆有贡献。例如,他首次假设的自由基稳定顺序,即:CP3.        由生命起源基本力量之一的疏水亲脂相互作用(HLl)引起的有机分子在水型溶剂中的簇集和自卷,是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他认识到,胶束、微泡直到细胞的形成都依赖于HLI,它们都是某种形式的簇集体。而有机分子在水型促簇性溶剂体系中发生的分子间簇集和分子内自卷现象,正是HLI最简单的模型。由于簇集和白卷直接影响了受物分子的反应性,所以研究这些现象对有机分子反应性的影响也是.了解HLI的最好途径之一,并有可能将有关概念应用于有机合成上,如:大环分子的合成。更有意义的是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索生命过程及某些疾病的本质,例如:他提出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涉及有关分子的某…—本质,即其共簇倾向性。
        自1981年以来,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结果,例如:首先广泛运用临界簇集浓度CAgC的概念,并创新发展了测定所有类型的非探针分子的CAgC的方法。他提出了SAgP(溶剂促簇能力)的概念,并提出SAsP可作为溶剂的内在性质之,一,发展了衡量溶剂鼬少的实际方法,并发现了许多动力学或谱学数据和SAeP线性相关的实例。
        另外,他第——次从三个独立的渠道证明了分子自卷曲的存在,并利用HH合成了大环化合物。他还证明,形状或几何因素是影响簇集倾向性的重要因素。他设想在浓度为]0叫~10—5(或10—‘)mol/[,的范围内,在简单簇集体和胶束之间还存在着另一层次的分子集合体ESAg,即静电稳定化簇集体,它由带相反电荷的长链分子组成。ESAg的设想已被大量系统的动力学和光谱数据所证明。
        他将簇集、白卷概念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们的共同的内在特征之——可能就是它们较大的共簇集倾向性的假设。他还发现了可以降低共簇倾向性的“链可卷性效应”,解释了过去未能解释的事实,即动脉粥样斑块的组成。他提出解簇剂(deAgr)的概念,相信他们可能可阻止胆固醇斑块的形成,并已初步成功地找到了几个较有效的中性解簇剂。
        他因在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方面的贡献已被邀作过两次综述(1988、1993),并出版专著《分子的簇集和自卷》。
        他对自由基基础化学最重要的贡献可简述为:建立了一套目前最广泛最可靠的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aJJ.,它在化学反应性和波谱性能研究上皆已得到了成功应用。他成功地回答了下面这个困扰自由基化学界几十年的问题,即如果自旋离域效应在自由基反应中始终存在(即服从双参数方程1),那么为何有许多反应,用极性效应参数旷二口’的方程2就能很好的相关?他就此问题给出一个回答,即根据方程1-3的相关结果及从方程1得到的[ox/P.,L匕值,可以出现下列四种可能的情况,而以前报道的单参数方程2的成功运用只不过是下述第二种类型的表现而已。
        Log(AY/kH)(或谱学数据):和’+卢.口.+C (1)
        Log(众Y/kH)(或谱学数据)=pXa“+C (2)
        Log(左Y/kH)(或谱学数据)‘卢.口.+C (3)
        1.当极性效应/和自旋效应口.都重要时,I矿勺.,L匕值(矿用pm*,卢.用//,.)大约落在0.2--0.8范围内。
        2.当极性效应占主导地位时,这个比值大于或接近于1。
        3.当自旋效应占主导地位时,用单参数方程3就可以了。用双参数方程1的I矿/p.,L匕值一般小于0.2。
        4.当有其他复杂的相互作用存在时,上述三个方程都不能用来作相关分析。
        这方面的工作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重视,高威信的Acc.Chem.Res.再次邀请了蒋锡夔在该刊撰稿。这是他在继1988年在此刊物上发表有关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的综述之后的又一篇总结,而他也成为在此刊物上唯一发表两篇综述的中国化学家。
        1981年以来蒋锡夔培养了19名硕土,15名博士和5位博土后。曾被邀请到国外大学或国际大会作过105次甚为成功的学术演讲。发表论文近180篇,其中70余篇发表在21种国外学报上,包括JACS 7篇。先后于1982年及199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9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1992年获两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