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椿萱

        李椿萱,空气动力学专家,1939年11月9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63年毕业于台湾省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在台北中兴电工厂从事热交换系统与制冷设备的设计工作。两年后赴美国留学,于1972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工程科学系博士学位。1972。1974年间先后在该校流体及热科学实验室以及加州理工学院F]restone飞行科学实验室从事流体力学研究。1975~1980年在洛克希德导弹与空间公司参与了航天飞行器型号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1980年回国后一直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并在1985~1994年间任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现为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椿萱的研究工作涉及面宽。在美国工作期间,他参与了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气体热动力、热气动弹性设计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液、固体燃料火箭推进系统气体热动力学,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涡轮泵密封技术,高速碰撞力学,空间飞行器结构强度与动力学,以及粒子束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取得了一批成果。回国后先后承担了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气动力、热研究,二元喷管及矢量推力技术研究,航空、航天飞行器/推进系统一体化气体热动力特性研究,飞行器气动/雷达、红外信号一体化特性研究,跨音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及其被动控制研究,以及近地轨道中原子氧与空间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研究等多项航空及航天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的预研项目。此外,他还长期从事复杂流动、介质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并发表了约80篇论文。
        1987~1997年间李椿萱参加了“863’’高技术航天技术领域的专家组工作。作为204.主题专家组成员参与概念论证阶段的组织、规划工作,以及航天技术发展蓝图的制定。作为论证阶段气动力、热专题责任专家以及关键技术实施阶段气动力、热专题组组长,十年来他负责组织实施并完成了一批跨部门气动力、热关键技术预研项目与地面模拟试验设备的研制、改造,并负责“863”计划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的筹、组建。所组织研制的数值模拟软件系统,所组织研制、改造的地面模拟试验设备及所发展的实验技术型号在研制及预研中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组建的国家实验室亦通过验收,并开始发挥效益。各级领导对其工作评价为:“能摆脱原单位的局部利益,真正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在‘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和积极的建议”,“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国以来,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青年教师、研究生多门课程,并指导了4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了22名博士生和9名硕士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国防科工委“863”计划先进工作者,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等称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