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辉

        夏家辉,医学遗传学家,1937年2月出生,湖南省桃江县人。196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生物学本科,由国家分配到湖南医科大学工作至今。现任人类与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夏家辉1962年参加人类色盲病遗传调查。1972年率先在我国恢复人类遗传学研究。至今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19部,共292万余字。研究成果共获奖19次,其中1次全国科学大会奖,4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卫生部科技成果甲(或一)等奖。他是首批(1984年)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首批(1991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者。1985年任“国际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登记库”顾问,1997年任.Iournal D厂Human Genetics国际杂志编委。
        1971年发现的人类染色体显带技术是人类细胞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牌。1972年他率先在国内研究该技术,1974年发表中国人G显带染色体模式核型图。1986年和1990年发表了1 000条带阶段和1 200条带阶段的人类染色体高分辨模式核型图,使我国在人类细胞遗传学技术方面达世界先进水平。采用先进技术结合临床特殊病例研究,1981年发现了“染色体家族性断裂、易位热点”,将人类睾丸决定基因(rIDF)定位于Ypll.32带,否定了该基因位于Y染色体着丝粒周围的论断,9年后哈佛大学Ber【a等在该位点上克隆到了11)F基因。1985年建立“中国人染色体异常核型数据库”,至今发现和鉴定中国人世界首报核型1 26S种。1976年用G显带技术研究鼻咽癌,发现了一条相关的标记染色体der(1)t(1;3)(q44;p11)和染色体脆性部位lq44,论文被美、英、法等14国41位学者索取,1979年7月根据中法合作协议,法国癌学代表团专程来长沙与夏家辉进行了学术交流。该发现至今仍是世界科学家克隆鼻咽癌相关基因的首选位点之一。1989年他指导博士生邓汉湘首创了寡核苷酸介导的人类染色体显微切割、PCR微克隆技术,使我国在基因克隆方面走出了一条染色体水平的研究同基因水平的研究相结合道路。1991年他创建了“中国人遗传病家系收集数据库”,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共收集遗传病28种,家系521个,并利用这些家系资源有效地开展了遗传病疾病基因的克隆。1996年以来他以“基因治疗新载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及其开发的潜在经济效益为核心,获得了美国史克必成(Smith Kline Beecham)公司288余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这是我国在基因工程基础研究领域有效地引进外资的范例。在“用于基因治疗的新的载体”方面申办了国际专利。夏家辉自1984年12月接受筹建“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实验室”的任务以来,以“责任、正直、良心”为室训,教育青年把个人兴趣、前途与祖国、中华民族的崛起融为一体,他以身作则,每周工作7天,每天三个班。面对每年近百个人类遗传病的疾病基因被克隆,被专利保护,而中华民族占世界人口的1/5,是医疗、保健大国,却没有拿到一个遗传病疾病基因……因此“抢疾病基因”几乎占据了他生活中的一切。他一次又一次淘汰自己建立的技术,在1996年利用国际人类基因组信息,创立了用“基因家族、候选疾病基因克隆”的计算机克隆方法,并于1998年5月成功地克隆了一个决定人类遗传性神经性耳聋的致病基因(GJB3)。他夜以继日地撰写论文,向国际权威刊物“Nature Geetics’’投稿。1998年12月其研究论文“.Mutations in the gene encoding gap jLruction protein p一3 associatedwit}l autosomal dominanl hear]ng:tmpal。rment”发表在该刊20卷上,编辑部的新闻与评论称:夏教授等的这些发现为细胞通讯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介导细胞通讯过程的亚单位是如何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国际权威著作“OMIM。Home’’立即作了收录。该研究被科技日报和教育部科技委员会评为1998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在科技部首次评选的1998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中排名第一,由他领衔的课题组获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1999年2月他又作为项目专家组成员参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疾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
        我国受前苏联思潮困扰一度把摩尔根学说视为反动邪说。1976年夏家辉冒着极大的风险,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医学遗传学讲座》教材,率先在我国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遗传学讲座”。1978年3月,他抓住机遇建立了我国第一家“遗传咨询专科门诊”。同时结合国情创建并向全国推广了“湖南方法”以及用绒毛、羊水细胞为材料在妊娠2~5个月内完成染色体病诊断与宫内诊断的技术,从1981年开始为全国各省、市培训了182位临床细胞遗传学工作者,从零开始建立了我国“临床细胞遗传学”这一崭新学科。同时,自1978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生51人、博士生21人、博士后2人,已毕业39人。1984年接受筹建“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任务后,他于1986年(当时仅49岁)就向校长提出了培养和选拔接班人的计划,并相继将邓汉湘、张灼华等近30位研究生推荐出国深造,而自己坚持在国内负责组建国家实验室。1991年先后有余穗、邓汉湘、张灼华3人在Science、Cell、Nature等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后,夏家辉主动邀请邓汉湘博士(1962年4月出生)于1993年担任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请张灼华博士(1963年9月出生)于1996年担任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而顺利地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老两代学科带头人的交替。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