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烈

        余松烈,农学家,1921年3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1942年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从事了几年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几经辗转,1949年,余松烈来到了山东农学院(现为山东农业大学)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小麦教学、科研和生产推广工作。
        1950年,余松烈在山东农学院试验农场创建小麦育种圃及栽培试验基地,进行小麦栽培和育种的研究工作。他与中国米丘林学会合作,对分枝小麦的综合栽培技术和遗传性改良进行了研究。利用蚰子麦与分枝小麦的种间杂交,产生多种变异;用系统育种方法进行选种,经过11年的工作,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山农一号和山农三号。山农三号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好、产量高,1963年在山东省进行示范推广。他在育种方面的工作,为山东农学院的小麦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余松烈把主要精力用于小麦栽培理论研究、技术组装和生产推广事业。1961年,他开始进行深中耕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证明在冬前及小麦返青期深中耕,对小麦植株地 下部有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作用,能抑制地上部分无效分蘖的形成和生长,促进茎和大蘖生长,提高单株成穗率,改善穗部性状,提高产量。以后继续进行用蓄力耘锄进行深耘断根试验研究,经10年24个试验结果研究证实,冬前深耘平均比对照增产14.0%,小麦返青期深耘增产7.54%。小麦深耘断根技术已成为调控小麦群体结构的重要技术,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截止到1992年,山东省共累计推广小麦深耘断根技术7.8万余公倾(118万亩),共增产小麦3581.3万千克。
        60年代末,随着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肥、水、播种量的增加,我国各地高产麦田倒伏现象日趋严重。“大肥、大水、大播量”造成群体过大,田间郁蔽,个体发育不良,后期青枯倒伏,穗小粒轻,限制了单产的进一步提高,丰产麦田的单产出现了相对停滞的徘徊。面对这种情况,余松烈决心另辟蹊径攻克小麦高产难关。在调查山东省不同地区小麦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小麦精播试验的技术方案。1974~1976年,余松烈在滕县20多个条件好的科技队进行了种植密度、肥料、管理等试验。1975年秋,他用每666.7平方米1.5千克种子按一定行株距亲自种了1300余平方米(2亩地),每666.7平方米3万基本苗,1976年夏获得了666.7平方米产638千克,创下了我国北方冬小麦高产纪录。他认真总结了在滕县进行小麦高产攻关的经验,完成十多篇研究论文,其中《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际》初步阐述了小麦精播高产理论,这一成果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以后,余松烈带领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进一步从小麦的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基础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从群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规律,矿质营养吸收与分配规律,同化产物运转分配与积累规律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小麦单产发展三个阶段理论。正式提出了以适当降低播种量,减少基本苗,控制群体,培养壮苗,促进根系发育,减少无效分蘖和过多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改体内通风透光条件等为主要措施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这一栽培体系比传统栽方法平均增产13.5%,而且节省了种子。上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为我国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小麦区小麦高产创出了一条新途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西等地累计推广应用0.2亿公倾(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千克,节约种子15亿千克,被农业部列为“九五”重点推广的十项农业技术之一。他还非常重视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全年作物总产的研究。他主持的“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余松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麦衰老生理机制及其调控”的研究课题,并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际”项目,向小麦更高产攻关。1995年以来,他担任山东省政府重大项目,“山东省小麦良种产业化开发”课题的首席专家,将全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技推广人员组织起来,围绕优良小麦品种的选育、良种繁育和高产示范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山东创造了666.7平方米产773.68千克的我国冬小麦最高记录,连续4年来,山东省小麦总产均在200亿千克以上。
        余松烈非常重视技术推广和技术物化工作。为了推广小麦精播技术,他跑遍了山东所有的县市区,并到河北、河南、江苏、山西等省进行推广。他还与有关农业机械研究所合作,
        进行了小麦精播机、半精播机的研制、改进和推广,实现了小麦精播技术的物化。余烈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大学生以及16名硕士生,22名博士生,5名博士后,培养出3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主编或副主编完成《中国小麦学》、《中国小麦栽培研究进展》、《山东小麦》、《作物栽培学》等重要学术专著10部,在《科学通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科学论文50余篇。
        余松烈热心教学科研、关心农业生产的敬业精神,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关怀和重视。他198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栽培研究委员会委员、小麦学组组长,现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小麦分团团长。山东省六届、七届、八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1992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重奖。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