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僖

        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1921年1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0年考入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1944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同年考取该校研究生,随我国著名染料专家侯毓汾教授研究五棓子染料。在研究该染料过程中,他将从五棓子获得的棓酸(3,4,5-三羟基苯甲酸)制得了1,2,3-苯三酚,着手研究五棓子塑料,希望开发川黔山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创建中国的塑料工业。1947年9月,他考取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研究员赴美国里海大学深造。他将30多公斤五棓子带到美国,从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自己的设想,制得可与苯酚一甲醛塑料媲美的五棓子塑料,取得科学硕士学位。为了掌握生产技术,充实实践经验,他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到纽约州诺切斯特城柯达公司精细化学药品车间工作。1949年,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同年应聘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
        1951年春,徐僖申请开发五槽子塑料,得到了人民政府的支持,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五棓子塑料中试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952年初,中试研究成功,同年徐僖受命主持建厂工作。1953年5月1日,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在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塑料工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由于我国石油化工基础薄弱,塑料工业落后,国外封锁,市场塑料制品短缺的现象。
        1953年春,高教部授命徐僖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年并入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他一面主持工厂生产,一面筹建专业,筹集仪器设备,组织师资队伍。1953年秋,该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培养国内首批塑料专业高等技术人材。为适应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业发展的需要,1958—1959年,他又与原苏联专家阿·费·尼古拉耶夫一起在成都举办进修班,培养来自全国有关高校、研究单位和大中型企业数十名骨干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1960年徐僖撰写、出版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1964年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70年开始,重庆地区某工厂派人请他前往协助解决某些生产技术关键问题,他重返山城,全副身心投入研究,在实验室、生产车间和试验现场和技术员、工人一起反复试验。六年中,在他的指导和主持下,这些工厂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和新产品试制任务。1978年徐僖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研究成果“高分子固体润滑剂”和“金属冷挤压新工艺的应用”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研究成果“底火壳无铬钝化新工艺”获得1983年国家发明奖。
        1980年徐僖已年届六旬,右眼失明,左下肺切除,但他的活力依旧,在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又开始了新的攀登。材料科学的发展的特征一是紧密与高技术发展相结合,二是跨学科交叉,徐僖在50年代后期即明确提出要重视在高分子化学与力学两个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他在60年代全部研究论著皆被美国著名力化学家R. S. Porter的专著Poly-mer Stress Reaction (Academic Press 1979) 摘录转载。80年代以后,徐僖对力化学反应机理、方法、产物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反应设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合成了一系列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成果“在超声辐射作用下聚合物的降解和接枝(嵌段)共聚”被公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三次采油新技术”中,采用了这一技术研制成功用于油田开发的高效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该项目通过鉴定,被认为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在对高分子力化学理论和应用几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徐僖发明了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加工力场作用下聚合物的化学流变学及力化学反应研究”进行深入研究。
        在国内,徐僖最早根据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基础理论,系统、完整地研究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氧化乙烯和丙烯酸类树脂等十余种高分子体系的结构、形态和流变行为,为加工成型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基础研究数据。1989年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分子结构材料的成型和破坏的基础研究”,该项目在聚烯烃的改性方法和增韧机理、形变损伤机制及失效破坏分析、流变特性、老化及防老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该项目于1992年通过国家级鉴定,被认为属优秀重大成果。80年代中期徐僖开展了聚合物共混和复合新方法的研究,提出通过氢键复合降低聚电解质的结晶度,提高导电率的简便方法的设想,研究了聚氧化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体系的氢键复合,实现了这一设想,体系的导电率提高了1~2个数量级。通过动态交联法制备热塑性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他寻找到用离聚物增韧聚烯烃的方法,在保持较高强度和良好加工性能的基础上,使韧性提高5~20倍,这一成果对实现聚烯烃塑料的工程化具有重要意义。他在国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多次应邀作国际学术会议的特邀报告,多次担任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或会议组织委员。1991年,他在上海成功地主持了亚澳地区聚合物加工学术会议。
        80年代徐僖先后与石油部(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齐鲁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建立了油田高分子材料研究室、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室和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站。他带领弟子们深入纳溪、玉门、大庆、胜利等油气田调查,了解生产和研究情况。在他的指导下,油田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取得了高分子钻井液处理剂、堵水、防垢、降凝、减阻等20余项科研成果。1992年他担任了“八五”攻关二级课题“新型驱油剂研制及评价”的负责人,该项目已于1995年通过验收、鉴定。
        徐僖在50年代后期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他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导师,他所在的学科点被评为博士点,现在这个基地已成为博士点、全国重点学科点、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几十年中他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百余名,1989年徐僖获得“高分子材料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委授予)及“高分子化学育才奖”(中国化学会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等奖励,1993年当选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徐僖教授现担任成都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高分子材料工程、阻燃材料和精细化工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油田化学》期刊主编,《国际聚合物加工丛书》顾问编委,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兼任教授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