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1923年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
        1939年,陈能宽初中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被湖南长沙的雅礼高中录取,并幸运地获得奖学金。1942年,陈能宽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冶工程系。这时的校长是顾宜孙教授,还有著名力学教授罗忠忱、矿冶教授王钧豪、王叔海等。著名的桥梁专家、老校友茅以升先生,也来讲学。1946年学校迁回唐山,陈能宽毕业了。
        1946年被学校分到天津炼钢厂,当化学分析员。1947年,陈能宽夫妇同时考取了有政府支持的自费留学。他在美国提供入学允许的三所大学中,挑选了耶鲁大学。1948年他获得物理冶金学硕士学位,所写论文为《铜铬合金中的widmanstatten结构》,和导师W. R. Hibbard教授共同发表了。1950年他获得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学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铝单晶体范性形变与再结晶的结构研究》,与导师C. H. Mathewson教授联名发表在美国金属学报上。
        1950年6月至1955年6月期间,陈能宽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员两年,助理教授三年,在这期间,陈能宽曾与三位美国朋友发表多篇论文,有代表性的是:与R. Maddin教授共同写的《金属单晶体范性形变的几何学研究》;与R. B. Pond教授共同写的《铝中滑移带的动态形成》;与K. T. Aust教授共同写的《取向差对铝双晶体范性形变的影响》。这些论文曾引起同行重视和广泛引用。
        1955年6月,他应物理学家C. Zener的聘请,到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实验室任研究工程师。
        陈能宽于1955年11月25日,带着一家大小乘威尔逊总统号,从旧金山经檀香山、日本、菲律宾、香港、于12月16日抵达深圳,实现了回国的愿望。
        陈能宽回到北京,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后改名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研究员。他曾与合作者周邦新院士等研究人员进行过矽钢片的加工织构与再结晶织构的研究,并在铁硅合金中获得立方织构的形成。论文发表在中国金属学报、物理学报、和前苏联金属物理学报上。1959年,他和金属所李薰、龙期威等曾提出“建立晶体缺陷和金属键统一的金属强度理论”的建议。1960年3月,他和陶祖聪赴前苏联考察两月,就金属强度等方面的问题与同行进行过较详细的交流。
        1960年6月,陈能宽被中央紧急调动,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从事“原子能在国防中的应用”研究,即一般说的“两弹”研究。从此,他的研究工作转到新的专业领域中去,默默无闻地工作了30余年,他说自己现在可以说的虽然不多,但自己原有基础知识,有幸能应用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提高国家科技水平,正说明这是基础科学知识可贵之处。在新领域的边缘和交叉,如“内爆学”、核领域中的“冷”实验和“热”试验中的若干技术、以及某些尚在探索中的高新技术方面,通过实践和“拜能者为师”,他有幸亦能偶有所获。陈能宽往往记得多的是与人协作攀登高峰的愉悦,看到中青年成长成材的愉悦。在他的师友集体中间常传的一句话是,我们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写篇大论文!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陈能宽近年在依然忙的生活中,下定决心,挤出时间,迷上了计算机和“Internet”。他希望“秀才不出门,能闻天下事”,也希望有兴趣和条件时,能够写点什么,寄托自己的愉悦,回顾或展望平凡的科技人生。
        陈能宽教授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验问题,并培养了中青年人才,对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中,他多年组织并参加了爆轰物理、炸药工艺、特殊材料冶金、核技术等有关学科领域的实验研究工作。他一贯倡导技术民主,自力创新,与中国优秀的科学家群体通力合作,做出了自己重要的贡献。陈能宽曾获得1984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和198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陈能宽曾任九院研究员、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二机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防领域的首届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副主任。他现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名誉顾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198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自1964年起至今,他先后担任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