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俊

        陈学俊,工程热物理专家。1919年3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滁县,12岁考入南京金陵中学,初中仅读一年,跳级考取安徽中学高中,16岁中学毕业。1935年,陈学俊凭优异成绩考取安徽省清寒贷金,同时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随校迁往四川重庆,1939年7月获得工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陈学俊到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在机械制造厂生产工业锅炉。1941年他年仅22岁,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工程师学会上,宣读了我国锅炉工业方面的第一篇论文《锅炉制造工艺的研究》。1944年8月,陈学俊由中央工业试验所派赴美国实习考察动力工程,在美国燃烧工程公司工作了一年,参加了电站锅炉的制造、安装和试验研究。1945年10月到普渡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仅用两个学期就修完了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并通过了题为“蒸汽动力用煤的燃烧研究”的论文答辩,获得了硕士学位。他获得学位后,谢绝了教授们的聘请,1947年初,毅然回到当时苦难深重的祖国,决心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科学技术为祖国动力工程事业贡献力量,一方面在中央工业试验所热工试验室做研究工作,一方面在交通大学任教。当时大学生用的教材全部是洋文书,他认为,在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讲堂上,没有自己国家的教本这一落后的教育情况必须改变,立即着手写了《燃气轮机》及《蒸汽动力厂》两本书,前者1949年出版,不仅是国内第一本燃气轮机著作,而且当时在国际上也很少见。
        新中国的成立,给陈学俊实现他的理想带来了希望,从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争分夺秒,著书立说,1950~1960年间,他相继出版了《蒸汽动力厂》、《实用汽轮机学》、《锅炉学(上、中、下)》、《锅炉整体》和《锅内过程》等专著教材。80年代及90年代初,又主编了《锅炉原理(上、下)》,编著了《能源工程概论》、《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基础》及英文版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等著作,其中《锅炉原理》获机械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获第六届中国图书二等奖。
        1952年,陈学俊负责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在他的领导下,使第一届锅炉专业学生在四年内基本上达到了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五年制锅炉专业的毕业生水平,1956年全部通过了毕业设计答辩。70年代中期他还经常到国内各大锅炉厂、电厂作学术报告或讲课,或参加设计,为我国锅炉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及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学俊重视培养高层次人才,他是国内最早培养锅炉及热能工程研究生的教授。从1955年开始到文革前,他已培养了两年制、四年制研究生9名。1980年实行学位制度后,他是第一批批准的热能工程博士导师,不久又被批准为核反应堆工程的博士导师,是西安交大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学术领导人,至今他已培养44名研究生毕业,其中23名获得博士学位。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博士中,5人已任教授(包括3位博士生导师)6人已任副教授,1人为越级提升的国内最年轻教授之一。陈学俊一贯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他的培养研究生总结论文《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德才兼备博士生》,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陈学俊长期从事多相流及其传热过程的研究工作,40年来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新的教学模型和计算关系式,为我国能源与动力工业等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是我国多相流热物理学这一门新学科的奠基人,他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三项,部委省级奖八项,发表了学术论文250余篇,他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陈学俊对管内汽液两相流和沸腾传热特性长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工作,内容包括两相流流型及其转换、两相摩擦压降、截面含气率、沸腾传热、临界热负荷、干涸后传热等,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自80年代至今他与美国迈阿密大学合作进行两相流不稳定性的研究,由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对垂直管、并联管、倾斜管、螺旋管、U型管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判别各类脉动和计算的准则式,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陈学俊领导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高压汽水两相流试验系统,他与同志们一起进行了亚临界压力、近临界压力、超临界压力变负荷变压条件下的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为发展我国亚临界、超临界压力大容量机组锅炉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多相流机理研究方面首次在国内外提出了管内下降流动中有关含气率的新见解,在两相转弯流动中的“液膜倒置”新概念,在螺旋管内高压汽水两相流型图及“液膜影响区”新论点,以及在水平管两相流动中上下壁温飞升点的新理论模型。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部分成果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七五”重大项目中多相流部分,经全国专家鉴定评为优秀,属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二等奖各一项。
        陈学俊对锅炉工业发展及制订能源与动力技术政策也做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及60年代,参与了指导上海锅炉厂等一些电站锅炉设计;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主持进行60万千瓦超临界压力机组初参数选择的研究,提出研究报告。70年代中他主持并与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解决了上海南市电厂直流炉的严重脉动问题,并对上海锅炉厂生产的我国首台30万千瓦亚临界压力锅炉设计进行了理论计算。80年代初他提出“能源工业必须进行科技改革”,提出工业锅炉大型化、火电机组近代化、城市煤气化、工业窑炉高效化及机车电气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证,提供制订我国能源技术政策使用,获国家科委、计委、经委发给的有重要贡献奖,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
        陈学俊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教研室主任,大同大学兼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主任,副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核学会及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陕西省科协副主席,陕西省核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工程热物理学报》主编,《机械工程学报》等三种学报编委。在国际上多次担任有关能源学术会议及多相流与传热学术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或组织委员会委员或首席科学家,并担任美国《国际多相流》、《国际能源、环境、经济》及意大利《国际热科学与技术》三种学术杂志编委。曾在西安主持召开三届国际多相流与传热学术会议,主编的论文集在美国公开出版发行。
        陈学俊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1988年至今担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主委;1989年至今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