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

        陈竺,医学生物学家。1953年生,江苏镇江人。1970年初中毕业后,前往江西省农村插队落户。1975年进入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留校后前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科进修,1978年考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担任上海市瑞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84年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附属圣·路易医院血液学研究所。1985年获法国巴黎国立医院外籍住院医师头衔,1989年1月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历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员、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祖国大陆最年青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培养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青少年时期就立志于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1970~1975年在江西农村务农期间,在艰苦劳作的同时,自学了中学数、理、化、英语,为以后的深造奠定了基础。在法国留学期间,他谦虚好学,顽强拼搏,在巴黎第六、第七大学1985年联合开办的首届“肿瘤分子发病学原理”的博士课程中获得全班第一名。他在1989年1月完成的博士论文中,第一页就标着“献给我的祖国”他与夫人陈赛娟博士1989年7月回国后,艰苦创业,从自己制备蒸馏水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终于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目前陈竺在国内外多种学术组织中任职,他是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兼人类遗传委员会主任等。
        1978~1984年,陈竺在止血、血栓研究方面,尤其是在血友病和血管性假血友病这二类临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研究中作出了一系列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成果。他在国内首创根据血浆因子Ⅷ和因子Ⅺ水平进行血友病甲和乙的临床分型,首次应用因子Ⅷ凝血活性(Ⅶ∶C)、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的比值,对白血病甲的携带者进行检测和遗传咨询,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根据ⅧR∶Ag的抗原和生物学活性进行血管性假血友病的分型。这些研究对于指导上述疾病的诊断分型、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分析这些疾病的发病原理奠定了基础。
        1984年以来,陈竺在多种白血病,包括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他对T细胞受体伽玛链基因的结构和表达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分离了一组新的伽玛链基因可变区片段,发现了伽玛链基因可变区的整体多态性,并对人类白血病细胞中伽玛链基因重排和表达调控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与夫人陈赛娟博士合作,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Ph染色体[即t(9;22)染色体易位]阳性白血病中BCR和ABL基因异常重组的工作模型,发现急性白血病中BCR基因的两个新的断裂点丛集区域(m-BCR1和m-BCR2),为该类白血病提供了新的分子标志;特别是在APL的研究中,继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振义教授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该病取得成功之后,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又在基础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该病t(15;17)所致的融合基因PML-RARα的分子异质性,首先发现了APL中的一种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并克隆了11号染色体的新基因PLZF(早幼粒白血病锌指基因,由陈竺等命名),进行了结构、功能研究,发现PML-RARα和PLZF-RARα融合基因是APL的致病基因。在APL用维甲酸诱导分化机制的研究中,应用差别显示RT/PCR方法进一步克隆了一组(Rig-E,G等)受维甲酸调控的人类新基因,从分子水平阐明诱导分化的机制。近来,他所领导的研究组,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在APL调亡机制研究中又有了新的重要建树,发现中药砷剂能够诱导APL细胞的凋亡和部分分化,并发现这种作用可能是与三氧化二砷下调凋亡抑制剂Bcl-2和APL特异的癌蛋白PML-RARα相关的。这些研究,使得我国在白血病的分化、凋亡理论和临床研究领域内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1993年以来,陈竺又在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参与主持了《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进了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急需的酵母人工染色体文库,建立了较大规模DNA测序、原位杂交、基因组扫描、数据库技术等基因组研究的先进手段。并致力于人类造血分化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功能研究。
        作为已届中年的学术带头人,陈竺既在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又十分重视学术队伍的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宏观运筹。他与前辈科学家王振义教授的亲密合作,成为新老科学家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创业的楷模。同时,他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地培养青年人材,受过他直接指导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就有20余名,且他们的论文均被评为优秀论文,有15人次分别以第一作者在包括PNAS,Oncogene,Blood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他积极鼓励青年人员申请各类研究基金,大胆选拔优秀青年人材担任课题组长,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以博士、硕士为主的科研队伍。他不遗余力地为青年科研人员出国学习、进修创造条件,同时又将其纳入研究小组的国际合作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工作的进展和人材的回归。最近,他又努力促成了上海市瑞金医院与法国巴黎卫生局的大规模合作协议,每年可派送多名青年医生前往巴黎学习进修。此外,他还将争取到的多种科研奖励基金,用于改善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生活条件。因此,在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有着强烈的凝聚力,成为科研事业不断前进的基本保证。
        陈竺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的出色工作,尤其是在白血病研究中的重要贡献,为人类癌肿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代表性模式,对于癌症的诊断、治疗具有普遍意义,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中,他总是十分虚心地向同行学习,同时又坚持自主研究,以独到的思路和扎实的成果,赢得国际学术界的尊重。他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科学事业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陈竺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中发表论文共55篇,经查科学文献引证索引(SCI)仅1987~1994年4月,他作为第一、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被国外文献引证达500次以上。1995年11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中国之科学”专辑,就是以介绍陈竺及其研究小组艰苦奋斗,成为国际级分子生物学家的事迹作为开端的。同年12月的Nature也在有关中国科学的报道中,对陈竺的研究小组作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陈竺近年来领导的有关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细胞和分子机理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Blood杂志1996年8月1日在发表他们的论文时将文中的一幅彩图作为该期的封面。1996年8月2日的Science又发表了“老药新用”的专题新闻,称赞“这是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使人人震惊的研究小组所取得的又一项令人震惊的发现。”陈竺在国内也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如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1993年以来又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