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炯

        沈善炯,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1917年生于江苏吴江。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42。1947年先后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华中大学生物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植物系助教、讲师、助理研究员。1947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奖学金,人生物系为研究生,主修生物化学遗传,副修有机化学。1950年6月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1951年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1951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副教授。1952年转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任副研究员,为了响应国家医药工业的需要,他从事抗生素的研究,主要研究金霉素的生物合成。指出金霉素己糖分解代谢中戊糖循环的运转与金霉素的合成有关。根据这个理论,发酵中控制磷酸盐是提高金霉素产量的前提,这个理论为生产部门所应用。1957年莫斯科国际抗生素会议上这项工作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报告之一。1953年植物生理研究室从实验生物研究所分出扩建为植物生理研究所,他任微生物生理组组长,1956年起任研究员。1958。1959年应邀至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生化所任访问研究员,研究细菌的氮同化。1960年中国科学院在上海筹建微生物研究所,他被任命为副所长,1962年微生物所又归并到植物生理所,他仍任副所长,主管微生物学研究。他以放线菌和细菌为材料,开展代谢和遗传学研究,推动中国现代微生物学发展。他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甲基乙二醛合成酶,从而指出己糖分解代谢的一个新的支路。在链霉菌中发现D一木糖异构酶(即己糖异构酶),有助于国际上工业微生物界对葡萄糖异构酶的研究和应用。
        1974年他带领一批年轻科学工作者开展生物固氮遗传学研究,以自生固氮细菌克氏肺炎杆菌为模式研究固氮(nif)基因组的精细结构和nif基因的调节。证明nif基因在染色体上呈一簇存在,无分隔区,纠正了当时国外的报道。他们在缺乏基础又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切从头开始,在短期内逐渐赶上国际研究水平,为我国的固氮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1978年加州理工学院为纪念摩尔根建立生物系50周年,特邀他在“基因,细胞和行为”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固氮基因受氧、铵和温度的调节均通过固氮正调节基因nifA的作用机理,提出双层次调节学说。这个学说已被证实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研究nif基因启动子的结构和调节,发现启动子区的保守性序列的变化,可以改变其对nifA产物的依赖。这项工作曾被邀在1985年第六届国际固氮会议上做大会报告,被誉为近几年中最出色的成就之一。20多年来他们在研究固氮基因的结构与调节这个项目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
        1985年以后,他们的工作重点转入共生固氮的遗传学研究。以苜蓿根瘤菌为材料研究根瘤菌结瘤和固氮基因的调控问题。揭示根瘤菌和宿主植物在建立共生系统中,结瘤和固氮基因的相级顺序性表达。同时指出固氮正调节基因:nifA产物既为固氮所必需,又为根瘤的发育所必需。1988年沈善炯在第16届国际遗传学会上应邀做大会报告。
        沈善炯在研究固氮基因的成就为国际所公认。他的贡献不限于固氮,重要的是在推动和发展中国分子遗传学的研究。80年代初,沈善炯和他的学生又开展关于大豆储藏蛋白基因的研究,为我国开展研究高等植物分子遗传学的先驱。沈善炯主张研究单位应与大学建立联系和合作,因此他帮助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分子遗传和生物技术研究室,后来又发展为生物科学和技术系。
        他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既重视基础训练,又严格要求实验室操作和纪律。他要求他的学生向其他科学家请教,不要只当一个人的学生,他经常介绍他所钦佩的国内外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和治学品格,他先后培养了50多名学生,有的已成为国内外有重要贡献和较高声望的学术带头人。 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多次应邀在国际生物固氮会议和国际遗传会议做报告,并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微生物和分子遗传系、波士顿生物医学研究所等访问科学家、访问教授。1996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历任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生化学会理事等职。
        沈善炯在1956年和1981年两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1年获美国南加州华人工程师和科学家协会杰出成就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和1997年陈嘉庚自然科学奖。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