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聿贤

        胡聿贤,地理学家。1922年生于北京,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士木工程系博士学位,后在纽约的桥梁工程公司任设计工程师。1955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待遇,携全家毅然回到了祖国。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从事结构理论和结构抗震研究工作。1979年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任所长。1986年调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之后兼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胡聿贤是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开拓者与创始人之一,在工程地震、地震危险分析、结构抗震理论和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学成就和卓越贡献。几十年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中,他与其合作者完成了百余篇论文及多部论著。其中一些代表了当时及当前国际或国内地震工程研究的最高水平,如“缺乏资料地区的地震动参数的估计方法”,“地震危险性估计的综合概率法”,“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以及“非线性结构地震输入反演方法”,“震害预测”等。他完成与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地震工程学理论与应用的专著《地震工程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为我国多所大学指定为该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他与美籍学者合作完成了此专著的英文版,已于1996年在国外出版。他负责完成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级、部级科技进步奖。他参与过我国多次建筑抗震规范的制订工作,并主编完成了我国国家级标准《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地震行业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 001-94,现在是我国新的以地震动参数为指标的地震动区划图的第一主编,和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城市和工程减灾基础研究”的第一负责人。
        胡聿贤从60年代初开始,多次赴强地震现场考察,长期在现场总结经验,如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后,曾在强震区连续工作10个月之久,并结合现场工作与理论分析,研究地震烈度、地震动和场地条件影响等工程地震问题,他和他的合作者在30多篇论文和报告中,着重研究了地基土、断层、局部地形等的影响,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否定了过去的“断层提高烈度”的认识,为工程选址、规划、抗震设防等节约了大量资金。在宏观调查资料和强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论证了地震动特点和震害规律,同时阐明了场地对地震动的谱形状有明显影响的特点,从而提出了不同场地上的不同设计反应谱,并为我国1964年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早于美、日十余年。他对局部地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率先说明了局部孤突地形(特别是非岩质)上地震动幅值大、震害重的论点;此外还研究了不同地基上震害分布和地震动衰减规律并提出了砂土液化对震害影响的两重性。这些研究成果在烈度标准的修订、烈度区划、抗震规范的修订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价值,如非发震断层不一定增高烈度的结果已为当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被认为是解放了一批断层,有重大经济价值。其研究成果“场地条件对震害和地震动的影响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断层对抗震设计影响的研究”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胡聿贤对地震动参数和结构的破坏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从结构物的破坏程度推算地震动设计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概率估计、研究的重点是结构物低周疲劳双重破坏准则与地震动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的联合估计,以寻求在抗震设计中引入考虑持时影响的方法。这些研究成果除用于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外,对估计强地震动和其他非地震领域的各种工程振动问题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研究成果“抗震设计概率基础研究”1988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结构振动和地面运动的反演计算”1985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胡聿贤最早在我国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工程与地震学相结合的研究,他在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间空间不均匀分布估计、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校正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推动了这一方法在重大工程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动小区划中的应用。这一方法不仅已应用于具体工程实践,而且已经作为编制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本方法。近些年来,他在地震动衰减规律、多元随机变量的统计分析、地震动空间相关性、设计地震动合成以及土层地震动反应分析等工程地震研究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新的成果。这些成果在我国“重大工程工程地震工作大纲”、“地震小区划大纲”以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中都得到了应用。“渤海油田三个场地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动估计”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综合概率法”1994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80年代起,胡聿贤先生十分关心我国核工业的发展,一直担任国家核安全局的专家顾问,除编制了我国《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外,还进行过多次核电厂设计地震动的估计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90年代起,胡聿贤先生开始重点研究大中城市的震害预测及减灾理论问题,系统地阐明了震害预测中的重要环节是:地震活动性估计,受灾体的详细调查及其抗震能力的估计,震害预测,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减灾对策及软件为主的智能管理系统;澄清了以抗震能力分析代替震害预测的不当思想。
        胡聿贤还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从中美地震工作合作协议(于80年代初)开始签订之后,即与美方开展了合作研究,1981~1986年开展了抗震设计概率方法的研究;1987~1990年开展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综合概率法研究;1994年起开展了地下管网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可靠度研究。他现在担任国际著名期刊《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的编委及其他一些国内外有关地震工程及力学刊物的编委,世界地震工程协会中国代表。他曾多次为地震局系统内的各种培训班讲课,普及并提高地震工程学知识;几十年来,他不断地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仍有博士生9人,硕士生2人。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