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依

        李依依,女,冶金与金属材料学家。1933年生于北京,籍贯江苏省苏州市。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率先提出高压气相热充氢技术路线,创建了国内低温及高压抗氢材料研究体系;她与同志们在金属中氢的扩散与渗透行为、低温及微重力条件下合金相变行为、系列钢种的攻关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创造性成就。
        70年代初,李依依在超低温高强无磁不锈钢的研究中,为了满足受控热核反应装置超导磁体用框架的要求,作出了低温钢在300~4.2K温区的全面力学及物理性能。她和合作者首次作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定方法。在实验中,原位观察到ε—马氏体的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这个研究结果,解决了几十年来科学界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证实的问题。同时,她还发现在高锰奥氏体钢中存在着反铁磁转变点,这不仅为发展超低温高强无磁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在低温钢的合金化与马氏体相变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在国际同行间引起反响。李依依领导的低温钢的研究,在工业、国际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Fe-Mn-Al系列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30多年来,她参加过高温合金、低温钢、抗氢钢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工作。多次承担了国家重要科技攻关任务。与合作者为国家共研制成功9个新钢种,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获两项国家专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她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组织进行了三次国家重点项目的攻关,研制出从抗氢一号到抗氢四号5个新钢种,3次荣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3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低温抗氢材料研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为博士生导师,她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其中有的获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出国深造,有的被国家教委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博士。
        她先后14次应邀赴欧、美、日等国参加国际会议,8次担任分会主席并应邀做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
        她自1990年担任金属所所长以来,带领全所职工提出了“基础研究走向世界、应用研究面向市场、科技开发形成规模、第三产业进入社会”的发展战略方式。重视与完善了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体,以基础研究与科技开发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办所模式,力争在本世纪末将金属所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研究所,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基地。几年来金属所以面向国民经济为主,调动全所的综合优势,争取国家高技术、重大攻关大课题,同时通过组建工程研究中心,解决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的衔接、科研与企业联结的问题。从而把应用研究工作转移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轨道。以稳定和发展基础研究和大力加强科技开发创办高技术企业为两翼,形成了合理配制基础、应用、开发三个层次的纵深布局,以重大任务带动基础、带动开发的“一主两翼”的腾飞局面。目前,以金属所为依托的“国家高性能均质合金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以中科院重大项目“低偏析合金工程”为代表的十几个百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已经完成;北方新材料研究与发展中心已建立并投入运行……。中科院金属所以其雄厚的科技力量、国际一流的研究水平,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美国极负声誉的《科学》杂志,1995年11月刊登“中国之科学”专集,其中特别提到在沈阳有一个“由一名中国极少数的、杰出的女科学家领导的金属研究所”。
        李依依同志性格直爽,思想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工作作风雷厉风行,决策果断。她1982年当选为辽宁省劳动模范。
        1983年经美国著名教授推荐并理事会选举受聘为国际深冷材料学会理事,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低温材料研究的科学家。1986年担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1990年担任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1988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协四大、五大代表,四届全委会委员、五届全委会常委,辽宁省及沈阳市科协主席。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辽宁省、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辽宁省十大杰出女杰。1996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荣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她是唯一一位获奖的女院士。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