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

        陆元九,陀螺及惯性导航专家。1920年1月生于安徽。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MIT副研究员,福特汽车公司主任工程师;1956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历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1968年调航天部门工作,历任所长、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顾问。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1949~1956年他在国外工作期间,先后从事自寻最优点控制、汽车涡轮发动机控制以及为研究建筑结构抗核爆炸需要的多项测试设备等的研究开发工作。
        1956年回国以后,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参加工业过程自动化工作。1958年起筹建并开展了探空火箭、卫星、空空导弹等控制系统的工作,并为此而筹建了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的有关专业。1960年开始,长期致力于惯性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
        陆元九同志回国之时,惯性仪表(陀螺仪、加速度计、陀螺罗经等)作为单独的测量仪表已在国内外的航空、航海和航天等方面得到应用,但精度还较低,把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组成平台系统或速率捷联系统用于导航的思想更是处在萌芽状态。他把提高惯性器件的精度作为长期的主攻方向。为此,他以研究员、所长、部总工程师、全国惯导与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等身份,通过制订规划,确定技术方案,指导技术攻关,开展技术研究工作等不同方式坚持这个方向,数十年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他坚持研制惯性仪表要以元件为主,从原材料抓起的方针。在科学院和航天部门工作期间,先后建立了陀螺仪液浮支承、静压液浮支承、动压气浮支承和磁悬浮支承等一大批关键而带有战略性的研究课题。为解决适合惯性仪表使用的铍材问题,他到国内外调研论证,主持制定实施方案。在他的领导和指导下,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液浮陀螺平台,第一个静压液浮陀螺加速度表以及中国采用惯性级铍材的第一个单自由度速率积分陀螺仪。
        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和惯性系统的特点,他分别提出支持采用平台或速率捷联导航的方案原则。惯性平台是把陀螺仪和加速度计通过反馈控制技术组合在一起并与箭体的角运动相隔离,使仪表的精度充分发挥出来,因而较易实现高精度。捷联系统则是利用陀螺仪运动的可观测性,经箭载高速计算机叠代计算出箭体在计算坐标系中的运动参数,它重量轻,结构简单,成本也低,较易实现冗余技术而提高可靠性和缩短发射时间。多年来众多型号的惯性导航方案,基本上遵循这个原则而选定,我国在惯性平台和速率捷联两方面的研制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他大力开展测试技术的研究。他认为测试技术是高精度惯性器件研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包括误差建模、系数分离和系统补偿等几个方面。测试工作对完善仪表设计,提高仪表在系统中的实际使用精度都关系极大。为实现误差系数的分离,需要多种专用的测试设备和与之配套的相应设施,这些大都是发达国家长期禁运的技术。早在自动化所工作期间,他主持了精密离心机的研制并取得成功。在航天部门工作后,主持筹建惯导测试中心,并对该中心的主要设备参加论证和技术方案的审定。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他发现了不少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对高精度陀螺加速度表测试结果的分析,指出设计中的问题;参加分析陀螺在一些卫星各阶段飞行任务中的功能,简化了对陀螺的性能要求;参加对三种型号飞行试验数据的分析,找出角振动所引起惯性器件的动态误差,并提出相应的减振要求;参加查找在卫星发射任务中由于惯导系统问题所导致的故障等问题。
        1964年他的主要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众所周知的原因,该书下册的手稿散失而未能出版。1990年又出版了由他主编的《惯性器件》一书,该书是30多年来航天惯性技术研制工作的经验总结。
        陆元九非常重视培养人才。每到一个工作单位,总要组织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学习,并且亲自授课。早在1962年他就开始培养研究生,在他的推动下,控制器件研究所成为航天科研单位最早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他指导过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都已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骨干,有的已成为中青年科技专家。
        陆元九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对人严格,对己更严。他淡泊名利,由他主持和指导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并协助解决了许多关键问题,而每到申报科研成果而把他列为主要完成人时,他一概予以拒绝,他的成就分散在许多研究成果之中,是一位在惯导和自动控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受到党和国家信任,得到同行专家称赞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爱戴的科学家。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