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

        顾诵芬,飞机设计专家,1930年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曾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所长,现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他是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宇航学会会员。顾诵芬专长飞机空气动力设计,50年代成功地完成了亚音速喷气教练机和螺旋桨初级教练机的气动力设计。60年代主持了我国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8的气动力设计,攻克了飞机超音速方向安定性及跨音速抖振的难题,保证了歼8飞机定型装备部队。80年代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综合高新技术用于歼8Ⅱ飞机上,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飞机的首飞。1988年起领导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不稳定飞机的飞行。1990年起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
        顾诵芬,飞机设计专家,1930年2月4日生,江苏省苏州市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曾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所长,现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他是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理事,也是美国宇航学会(ALAA)会员(Associate Fellow)。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专长飞机空气动力设计。1956年负责中国第一架亚音速喷气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亲自进行了机翼、尾翼的选型设计计算,他大胆突破苏联喷气飞机传统的机头进气的框框,首次在我国自行设计的喷气教练机上用了两侧进气型式,保证了教练机前方视野和安装设备维修的方便。由于这是国内第一次自行设计飞机,当时还没有可遵循的方法和可利用的手段,他参考可搜集到的资料并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行之有效的从飞机性能、操纵安定性到气动载荷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了如何利用1.5米口径低速风洞作全机测力、操纵面测铰链力矩到外挂物动相似模型投放试验等技术关键。该机仅用一年零九个月即实现了首飞,试飞证实其性能和操纵安定性与设计时估计的相近,因此气动设计是成功的。
        1957年他负责我国自行设计的螺旋桨初级教练机的气动力设计。他抓住初级教练机要有良好的失速尾旋的特点,通过机翼环量分布计算,优化机翼的翼型布置,采用了几何扭转,控制了失速在内翼开始;在尾翼布局上采用了立尾和平尾错开,保证了立尾在大迎角时不受平尾遮挡。该机试飞表明机翼有良好的失速特性,飞机不轻易进入尾旋,进入尾旋后也很容易改出,适用于初学飞行的人,因此成为空军大量装备的基础教练机,至今还在使用,并成批出口。该机曾获国家质量金奖。
        1961年后,他主要从事为超音速歼击机设计作预先研究的工作。面对国内没有大尺寸高、低风洞的困难条件,他利用引进机种,做了大量的小风洞中的气动力试验验证研究,并与飞行测试结果作比较,终于找到一条利用小风洞设计高性能飞机的方法。
        1964年他负责我国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J8的气动力设计,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全部气动力工作。设计超音速歼击机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保证最大马赫数飞行时,飞机的方向稳定性。要设计好新飞机的方向稳定性,必须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大马赫数飞行方向稳定性要留多少才安全,另一点是如何保证这个指标。他首先组织了对引进的超音速飞机进行大马赫数方向稳定性的测定,在国内测试设备不全的情况下,采用简单可行的胍冲蹬舵法,测得了保证大马赫数飞行所需的方向稳定性指标。由于有了利用小型超音速风洞试验结果的方法,因此在小型超音速风洞中进行多种立尾和腹鳍方案的试验,最后选定了单立尾双腹鳍方案,保证飞机有足够的方向稳定性。试飞超过了设计马赫数,飞机方向仍然是稳定的。
        J8飞机在试飞过程中,在马赫数0.9左右出现了强烈的振动,并伴随出现有突然抬头和侧滑,影响飞机的跨音速使用。他通过风洞试验,看后机身流谱和分析测压结果,并在飞机上贴毛条通过试飞看实际流态,最终找到了抖振的根源——气流分离区,然后采用了对分离区外形正流的措施,彻底排除了抖振及伴随而来的跨音速不利现象。
        J8飞机的气动布局从参数的选择到具体的细节设计都是较好的,使其飞机性能和机动性都超过当时苏联的类似设计,即米高扬的E-152及苏霍伊的苏-9。因此,1985年J8飞机系列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为第一获奖人。
        1981年起他担任J8Ⅱ飞机型号的总设计师。J8Ⅱ飞机是在J8基础上改成两侧进气,以便安装大天线口径的火控雷达,更换推力更大的发动机,为适应完成更高要求的任务加装了自动驾驶仪和新的电子设备,在增加装载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原J8的性能和机动性,他亲自领导设计两侧进气进道,其性能优于同类飞机。在他指导和组织下在国内首次采用了电操纵的差动水平尾翼。由于J8Ⅱ飞机加改装的新设备达157项,整架飞机的配套成品达488项,要使这些成品能够短期内、协调地综合到J8Ⅱ飞机上,必须实施科学管理。他利用总设计师系统的体制,采用系统工程管理技术,主持整个系统的协调设计,对分系统一层层的提出明确的设计要求,对每个成品设备都制订了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对重要成品和分系统都进行了充分的地面模拟试验。因此,使J8Ⅱ飞机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首飞,在试飞过程中一直很顺利。其研制速度之快和质量之好,创国内新机研制的记录。
        1988年顾诵芬兼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后,负责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的预先研究项目,他领导编制了保证安全验证飞行的试飞程序,决策了一些关键技术,终于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放宽静稳定性的飞行。
        1991年后他又领导和组织了远景高性能飞机的概念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研究如何将相关联的系统综合在一起和新形气动布局上,做了重要的探索。他在设计飞机的同时,还参加一些规范和手册的编审工作,1985年主编出版了《飞机飞行品质计算手册》。他还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