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铭

        周兴铭,计算机技术专家,1938年12月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1961—1970年在军事工程学院和哈尔滨工程学院任教,1970年后在长沙工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所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博士生指导教师、研究生院副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兴铭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30多年来先后参与或主持研制成功了代表当时先进水平的六台计算机系统,发表论文、著作、技术报告数十篇,培养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兴铭早期参加研制成功了901晶体管机、030集成电路机、151百万次级通用大型机,均获高奖。1983年,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巨型机—银河-Ⅰ亿次机,获中央军委特等成果奖。1985年,他作为总负责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速全数字仿真计算机—银河-仿Ⅰ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他作为总设计师,研制成功十亿次级银河-Ⅱ通用并行巨型机,正申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他“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周兴铭,计算机专家,1938年12月出生于上海,浙江余姚人。1956年8月他在上海徐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军事工程学院,攻读电子计算机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1961年到1970年10月在军事工程学院和哈尔滨工程学院任教,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教学工作,1970年以后,在长沙工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任教,先后聘为讲师(1978)、副教授(1982年)、教授(1986年)、博士生指导教师(1990年);先后担任过课题组长、教研室副主任(1979年)、教研室主任(1983年)、计算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1987年)、总工程师(1989年)、研究生院副院长(1994年)等职。由于他在计算机系统领域所做的系统的、创造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的社会兼职有: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1989年起),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1991年起),国防科工委仿真技术专业组成员(1985—1988年),国防科工委军用计算机专业组成员(1991年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1991年起),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995年起)。
        周兴铭从事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30余年,先后参与或主持研制成功了代表当时先进水平的6个计算机系统,培养了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发表论文、著作、技术报告数十篇,对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电子计算机在我国起步于1958年,开始做第一代电子管的计算机。周兴铭参加了第一代专家带领的攻关队伍,1961年初就开始研制晶体管军用计算机,成为系统设计和系统调试的主要骨干之一。研制中,他和他的同事一起,用阻容二极管组合限幅稳流技术,解决了锗晶体管高温反向结漏流骤增及大系统中电路干扰大造成系统不稳定可靠的难题,使该机成功地顶住南方海域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恶劣环境,运行稳定可靠,成为我国第一代全数字指挥仪,跨越了指挥仪从机电到全数字的过渡。该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60年代末,集成电路技术趋向成熟。1969年,周兴铭参加了由慈云桂院士领导的百万次级通用大型计算机—151机的研制工作,是运控分系统负责人。这是一次运算速度提高两个数量级的跃进,是第一次涉足大型通用计算机,系统复杂度(硬/软件)和难度大大提高,有一系列新技术、新概念。
        该机研制成功后,装于“远望一号”远洋测量船上用作中心计算机,为我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单机系统)、1982年解放军科技成果一等奖(双机系统),周兴铭是主要完成者。
        70年代初,国外出现新一类计算机,称巨型机(Supercomputer)。它的计算能力、存储容量均超凡,用于解决大型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及大规模数据处理问题,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工具,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均有巨大意义。1978年初任务下达给慈云桂院士为首的长沙工学院(今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周兴铭被任为主机系统(除主存外)研制负责人。机器后来定名为银河-Ⅰ亿次巨型机。
        从百万次级大型机跳到亿次级巨型机,是技术上又一关键。周兴铭和他的同事们突破了系统设计、逻辑设计、工程设计、工程实现等方面一系列技术难关,精心设计、精心研制,使主机大系统稳定可靠工作在20兆赫高主频,并有相当大余量。这个指标长期保持国内第一,直到1992年底银河-Ⅱ的诞生。
        银河-Ⅰ亿次机1983年研制成功,使我国进入国际上能研制巨型亿次机的少数国家的行列,填补了我国巨型机的空白,为我国国防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该成果1984年获中央军委特等成果奖。
        1982年底,周兴铭完成银河-Ⅰ主机研制,又接受了研制银河-仿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的任务。
        周兴铭作为该机研制总负责人,提出了总体研制方案,解决了主控接口方案、接口。设计、调试诊断、可靠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主持了研制全过程,仅用三年,1985年秋季研制成功。该机采用异构多处理机同步工作的总体方案,使峰速达每秒一亿七千万次(定点、准浮点),而机器很小巧,可在普通实验室条件下工作。机器配有强有力的高精、高速输入/输出通道(模/数、数/模、数/数),可连接复杂的控制系统(实物)。高速、高能力的该机可做大型闭环实时仿真,其性能略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空白,开创了我国仿真技术的新局面,进入了全数字仿真的新时代。该机获广泛的成功应用,198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周兴铭是第一完成人。
        到80年代中,国外巨型机已进入第三代——并行巨型机。银河-Ⅰ已日渐落后,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国防各领域对高性能计算能力提出的需求。经过近两年的酝酿,1988年初正式开始银河-Ⅱ通用并行巨型机的研制,速度和能力为银河-Ⅰ亿次机的10倍,周兴铭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并担任工程指挥的任务。
        银河-Ⅱ机速度、综合能力要达银河-Ⅰ的10倍,提高一个数量级,技术上必须在体系结构、硬件工程实现、系统软件、算法及应用等方面全面上新台阶。周兴铭首先提出四中央处理机的并行巨型机总体方案,使银河-Ⅱ总体上跨了一代。其次,为实现预期的高性能指标,周兴铭又提出了七点新技术,使单中央处理机的性能全面提高。主机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输入/输出能力必须相应提高,周兴铭又提出设计独立的输入/输出子系统,并在系统结构上提出既简单又确保高性能的新方案。提出研制磁带子系统,支持搞智能化并发磁盘子系统方案。提高机器主频,是保证10倍银河-Ⅰ的又一关键,难度大,涉及面广。特别是元器件水平不高、系统又庞大复杂的条件下更难。高密度组装、精密的逻辑设计和工程化设计是关键,周兴铭和他的同事们不懈努力,采用一系列新技术,确保了机器主频50兆赫,再创国内的最高记录。系统软件,需全套自行研制,庞大复杂。特别是适应并行处理,难度增加很大。周兴铭和他的同事们,成功地做出全套高水平的系统软件,使四处理机联合处理一个用户问题最高加速3.6—3.8倍。他还提出全系统RAS(可靠、可用、可维)技术方案,大系统中实现了动态切/联大部件的技术,大大提高全系统的生命力。周兴铭还决定研制高速光纤网,使银河-Ⅱ机具有高性能网络计算的环境和能力。他还在机器研制阶段,同时部署广泛的应用、算法的研究,使机器研制成功的同时,有一批用户能高效使用该机。
        银河-Ⅱ并行巨型机1992年秋研制成功,已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及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学术界、用户的广泛肯定和赞誉,在世界上很有影响。1992年被评为年度我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和十大电子科技成果之首,1993年和1994年两度以我国科技界的优秀成果列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1995年申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已通过预审,周兴铭是第一主要完成者。
        由于周兴铭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的杰出贡献,多次受到立功奖励。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他“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