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秉维

        黄秉维,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家,1913年生于广东惠州。曾在惠阳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2~15岁,以过人的勤奋自学各门功课,于1928年秋考入中山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中山大学地理系。193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金质优学奖章。1934年秋至1935年夏,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在北平地质调查所研究山东东部海岸地貌。1935~1938年在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编撰《中国地理》。1938~1943年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讲师、副教授。1942~1949年,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任专员、专门委员、简任技正、研究委员。1950至1953年在华东工业部和财经委员会主管工矿普查和基本建设。1950年夏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1953年后历任研究员、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所长和名誉所长。长期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4年当选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1979年当选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会员。1996年获国际地理联合会荣誉奖状,1988年以中国自然环境及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中,黄秉维按照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注视国际研究动向和趋势,提倡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强调综合研究,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地理学为经济建设,尤其是为农业服务,为推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和促进地理科研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显著贡献。 早在1953年,黄秉维已将自然区划列为主要工作之一。当年冬季,即在南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从而发现南岭处于一个自然区域的中心,只在水运上成为必须在此舍舟登陆的界限。在此问题有了答案以后,即按自然现象互相关联的原则,从事气候、土壤、水文、植物等区域的划分,所涵盖的范围包括中国全境,各项区划之间可以互相贯通。由此得出的综合自然区划,比之以往此类工作有不少推陈出新之处,所依据的资料,自然也是当时最完备的。以后他在浙江大学讲授自然地理,在资源委员会研究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持也经常涉及有关问题,所以至1956年协助竺可桢主持中国,自然区划时能较顺利地掌握全局,提纲挈领,并完成综合自然区划。
        在区划工作完成之后,黄秉维即按原定计划,立即准备条件,开拓现代自然过程的试验研究。在自然区划基础上,探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其主旨是追溯物质与能量在自然界不同客体之间迁移转化的规律,为充分利用自然、改变自然提供依据。但当准备就绪,于1960年部署野外实验时,由于经济困难与极左思潮的威胁,进展迂迟,1965年停止工作,不久以后,资料与报告稿件亦散失无余。70年代,黄秉维根据记忆中的试验结果与在华南及华北所取得的资料与综合自然区划相结合,从事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的研究,按不同地区的作物制度,将不同专业的试验数据,加以组装,所得结果,为70年代、80年代,河南、山东农民田地中经过农业研究单位核实的产量所证明。所拟订的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分类,不但考虑了自然因素的性质,也考虑了技术与经济条件,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的。
        80年代,黄秉维的主要工作,一是在北京建立农业生态试验站,二是开拓了坡地利用的研究。对试验站的建立,他曾投入很多时间,建成以后,对做什么,怎么做,他也费了很多心力。后因工作场地发生困难,不得不停止工作。
        早在1953年,黄秉维参加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考察,首先对黄土区土壤侵蚀的因素方式和发生发展过程取得了较全面的认识,绘制了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及水蚀风蚀图。80年代中期,他认为坡地利用有重要意义,在南方与华北开始进行了一些考察和试验。他注意到林下枯枝落叶保持土壤的作用。虽然枯枝落叶来自林冠但如只保护林冠,而失去地面枯枝落叶,不但无助于保持土壤,甚至会加速侵蚀。他重视沿等高线的活篱笆控制侵蚀及在两个活篱笆之间自然形成梯田的作用,深根植物控制浅位块体移动的作用,不同植物在不同条件水分平衡中的作用。他综合考虑了许多有关问题,深信有可能大大提高坡地生产而不危害下坡下游。
        在90年代,黄秉维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研究。在80年代初期,国内还没有人研究温室气体问题的时候他就对国外工作写了一篇批判性论文,指出许多方法是不严谨的,并且忽略了不少有重要意义的有关因素。但认为中国应有人进行研究。不久以后,他很高兴看到IGBP中国国家委员会的成立并被选为该会成员,而特别赞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已被列入IGBP中。在此以后,在一些国家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的倡议得到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受学术界、社会公众与决策者广泛的重视,更使他于欢欣雀跃之余沉思如何可以为此有所贡献。他同意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35章的提法,即地球系统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但认为重点应是钱学森所说的“地球表层”,核心是地表。地球表层研究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应以由上而下的Top down方法和由下而上的Bottom up方法联系起来,所有这些研究都应当是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而不是多学科研究。1995年AMBIO综合的地球系统科学专号指出:迄今为止,还只有多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的成功有待于创造。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