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

        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日军侵占上海后,他被迫转移到浙江丽水地区,毕业于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1941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45年在四川重庆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李德生从中央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田地质室工作,任实习员、技术员。1946~1949年任中国石油公司上海总公司探勘室助理地质师。50年代,他先后担任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探勘大队地质师,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调查队长,石油管理总局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玉门矿务局总地质师,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务局总地质师。1959~1969年在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任主任地质师,总地质师期间参加了大庆、胜利、四川盆地等石油工业部组织的石油大会战,担任重要职务。1969~1972年“文革”期间下放到湖北潜江石油部“五七,干校劳动。70年代先后任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主任地质师,任丘油田研究院主任地质师,兼渤海湾油区地质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1978年任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他还先后兼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地质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评议组成员,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油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委委员,副主任,咨询中心特邀专家。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学院和西北大学地球科学系兼职教授及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地质、地球物理学院客座教授。他先后培养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名,为石油工业造就了一批年轻有为的跨世纪人才。
        半个世纪来,李德生在石油地质生产和科研岗位上,孜孜以求,辛勤耕耘。他在国内及国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过100余篇论文,出版过多册石油地质方面的译著和专著。
        李德生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194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始会员(1947年),中国石油学会及中国海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1983~1987年),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会员及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终生会员。1991年李德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委。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他又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1959年至1963年李德生参加了松辽盆地的勘探和大庆油田的开发。1959年9月,位于大庆长垣南部高台子构造上的松基3井测试获得原油日产量20t后,他与松辽石油勘探局的地质师们根据沉积相的研究,认为大庆长垣北部诸构造近物源,储层厚度增大。积极建议向大庆长垣北部甩开钻探。经领导同意后,1960年元月,李德生与地质司调度处处长邓礼让一起到野外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测试工作,发现了含油面积连为一体,达920km2巨大的大庆油田。实践证实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陆相沉积不仅可以形成石油,而且陆相的生储盖组合也可聚集形成特大型油田的石油地质理论。为此1982年国家科委授予发现大庆油田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60年,石油部领导决定在大庆莎尔图油田中部开发一块面积为41km2。的生产实验区。李德生被任命为地层对比研究大队长,他和同事们研究大庆油田的储层特性。为正确划分开发层系及布置生产井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1960年,开发生产实验区产原油100万吨,并提供了大量详细的地下地质数据及油藏工程参数。
        1961年,李德生被任命为大庆油田开发方案研究组负责人之一,在北京和大庆同时开展工作。他和另外三位负责人童宪章、秦同洛、和谭文彬共同邀请了来自各大学和研究所的85位有关科学家一起工作。1962年,研究组编写完成了“萨尔图油田146km2。开发方案报告”。根据油藏构造形态和储层分布特征,采用横切割分区开发和早期线状注水方法保持油藏压力。这个报告其理论和技术在大庆油田开发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石油工业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实施。1964年在设计开发面积内年产原油量达到500多万t。
        根据开发方案中取得的实践经验,接着又将920 km2。探明面积逐步投入开发。自1976年起,大庆油田达到5000万~5600万t以上高峰期产油量。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状态。1985年“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64年3月,李德生参加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胜利油田勘探工作。他担任胜利油田地质研究所地层对比室主任。1973年他被分配工作到黄骅坳陷的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进行了井与井间由地面至井底全层的二维地层对比工作。1975年,他又被调到任丘油田研究院工作,开展古潜山油气藏勘探开发的研究工作。1973年至1978年,李德生被任命为渤海湾盆地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大队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全盆地的地层、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钻井数据。他和同事们对渤海湾盆地的地质规律和勘探目标定期进行讨论。经过刻苦钻研、群策群力,逐步形成了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并运用到勘探实践中去。
        这一新理论运用到渤海湾油区的勘探开发工作中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果。目前在这个地质规律异常复杂的盆地内,已有186个油田(包括14个大油田)投入生产。自1986年起,渤海湾盆地的原油年产量已达6000万t。自1978年起,我国石油年产量达到一亿吨以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石油生产大国之一。为此,“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和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成果于1985年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李德生在创立我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含油气盆地分类,陆相湖盆储层特征研究,复式油气聚集带的理论,古潜山油气藏的研究和裂缝性储层特征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授予他“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章”。约1000多位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洲的地球科学家参加这次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市AAPG国际会议上的颁奖仪式。奖章上面镌刻着“奖给李德生,为他对石油地质科学所作的杰出成就及他半个世纪来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及地质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李德生是获得此项奖励的第一位亚洲地区及中国的石油地质家。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