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墨林

        葛墨林,理论物理学家,1938年12月5日生于北京市,曾就读于北京十三中(原辅仁男中)。1961年兰州大学结束本科学业,继续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1965年毕业。后在兰州大学任教,1980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升为教授,1986年被评为理论物理博士导师并到南开数学所任教。现任南开数学所副所长兼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亚太地区理论物理中心一般委员会委员、行动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葛墨林的研究领域为理论物理,包括数学物理,已发表论文120余篇。研究的内容集中在规范场理论、非线性量子可积系统的对称性与动力行为及其物理应用等。
        自60年代初,他在导师段一士教授指导下进入以杨—Mills场为中心的规范场的研究领域。以后,即使在“文革”年代亦抓紧一切机会在该领域进行不懈的探讨。80年代初,他与合作者(乔玲丽、吴咏时)首先从孤子理论的Lax—pair出发,发现自对偶杨—Mills场存在无穷维代数结构,并用变分对易子具体实现,这就解决了经典自对偶杨—Mills场的可积性问题,开创了这一分支研究之先河,以后国际上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都沿这一方案进行,直到1994、1996仍不断有国外学者对之加以发展。同时,葛墨林将这一思想不断扩展,应用于许多其他孤子方程,从而证明在一般的具有非线性互作用的可积系统都存在这种无穷维代数,并用守恒流予以实现。从而大大深化了对强耦合模型的新型对称性的认识。
        1986年以后,葛墨林在以杨—Baxter方程(YBE)为中心的数学物理研究方面形成特色。YBE最早是由杨振宁、Baxter在分别讨论量子多体问题与统计模型时,独立提出的。其后由Faddeev学派大力发展成为处理一大类非线性可积模型的出发点。长期以来,YBE的解以李代数分类,已具有固定模式。葛墨林与合作者从直解求解YBE出发,发展了一种新型解系,称为非标准解(以后又作了各种推广,包括染色扩展),它们具有不同于已有的标准解的某些性质,例如有的不满足通常的Hecke代数与Birman—Wenzl代数,并且不能用Jimbo的标准方法生成YBE的解等等。这些解对应新的量子代数结构,并引起Murakami类型的拓扑不变多项式。他还系统地建立了杨—Baxterization方案,从而发展了从辫子群表示建立YBE的代数方法,它对非标准解也适用。这一系统工作被国际同行包括Biedenharn,Chari—Pressley,Kauffman,De Vega,Zachos等等广泛引用或评述,在国际本分支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后,在数学物理研究的基础上,葛墨林将这些成果应用于物理实践。他同薛康等首先阐明了Yangian量子群的量子力学实现,求解了具有有限展开的G—C陀螺,并进行费米子实现,解决了长程链哈密顿系的YBE根源,将量子代数应用于凝聚态理论等等,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对国际上该分支有很好的推动。
        葛墨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成员)、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一等奖二次。
        在杨振宁教授的指导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下,葛墨林努力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室建设成为一个国际交流中心。自1991年起,每年举办与YBE理论及其应用有关的国际会议,经常汇聚许多国际权威学者,促进了国际上该分支的发展,也培养了国内学术队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
        葛墨林学风严谨,立足国内,培养了一批有为青年学者。他特别强调物理思想与计算能力,注重物理基础的训练,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有独到的特色。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