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

高松,无机化学家。1964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泗县。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和1991年先后获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7月留校任教,1999年晋升教授,2002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5至1997年初,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访问研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同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2006-2010年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化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化学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员会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教育部化学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词委员会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担任Chemical Society Reviews、Chemical Science等期刊顾问编委,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期刊主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编。

高松教授长期从事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在发展新的分子纳米磁体和铁电分子磁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分子纳米磁体(MNMs)为理解介观世界的磁量子现象提供一个很好模型,并在超高密度信息存储、量子计算和分子自旋电子学方面具有潜在应用。而多铁材料由于其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一、探索新的单分子磁体

高松开创性地发展了的构筑单链磁体的策略,2003年在国际上首次设计合成 “同自旋单链磁体” (J. Am. Chem. Soc. 2003, 13976);发展了一种新的途径,以Mn3单元串联成链从而增强单轴磁各向异性获得单链磁体(Angew. Chem.-Int. Ed. 2007, 46, 7388);发现通过非共价超分子作用构筑单链磁体方法(Chem. Eur. J. 2012, 18, 915)。

他在对于一些单离子顺磁体系发现外磁场依赖慢磁弛豫这一新现象研究基础上(Angew. Chem.-Int. Ed. 2001, 734; Phys. Rev. B 2001, 63, 054431),发展了两类新的稀土单离子磁体,稀土-二酮配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Cp*)Er(COT),后者在低温表现出磁滞行为(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7448; J. Am. Chem. Soc. 2011, 133, 4730)。C&EN专文评述,称 “这一真正金属有机单分子磁体的发现,将磁双稳态这一主题带给全新的合成化学领域,绝对会迎来广阔的新发展” (C&EN, March 28, 2011 89(13), 8)。该成果开辟了金属有机单离子磁体新领域,为发展分子自旋电子学奠定材料基础。最近,他发现一类新的过渡金属单离子磁体,弛豫能垒109K,是迄今过渡金属基单分子磁体中能垒最高的(Chemical Science, 2013, 4, 1802)。

二、探索铁电分子磁体

以氰根、叠氮、二氰胺、氰胺、甲酸等短桥配体,构建了多个系列结构新颖的分子磁体,特别是发展了以自旋倾斜策略构筑分子弱铁磁体方法(Chem. Commun. 2008, 281, Feature article; Chem. Soc. Rev. 2011, 40, 3157)。在此基础上,发现系列金属甲酸框架化合物表现出铁磁有序和铁电有序共存的性质(J. Am. Chem. Soc. 2011, 133, 14948; 2010, 132, 9588)。这一研究为发展新的平行于传统钙钛矿结构的多铁性分子材料打开了新的大门。剑桥大学Cheetham教授评论,“很少工作致力于发展铁性和多铁性MOFs材料,虽然这种材料具有巨大的技术上的重要性。”

他还发展了一种以配合物为单一分子前驱体制备磁性和发光纳米材料EuS和Ln2O2S的方法(Small 2006, 2, 244; J. Am. Chem. Soc. 2006, 128, 11758)。

高松教授及其研究组的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和重要的学术影响,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快速进步起了重要作用。截止2013年9月中旬,发表SCI论文400余篇,累计被引用15000余次,h指数67。60余次应邀在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2010年作为大会主席成功主办国际分子磁体会议。2006年和2011年,分别作为第一和第四完成人,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作为一名教师,高松教授一直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注重通过科学研究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不断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积极参与和促进化学教育与学术交流。指导的博士生1人获200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担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期间,积极稳步推进机制改革,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学术氛围,积极从世界各地引进了10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为学院科学发展做出贡献。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北大化学学科排名位于全国高校第一,并且已经跨入世界前列。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