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雷

江雷,1965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7年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取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师从李铁津教授。1990年硕士毕业后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师从藤岛昭教授。回国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担任日本神奈川科学院研究员。1999年4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至今。

2000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3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3 年至2007 年连续5 年获中科院优秀导师奖;2005 年以“具有特殊浸润性(超疏水/超亲水)的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构筑”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同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8年被聘任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化学奖,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材料学会纳米分会理事长。

自1999年回国工作至今,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的研究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的资助。2007-2011年担任“纳米研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仿生智能纳米复合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具有超浸润性能的仿生智能多尺度界面材料的制备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具有特殊浸润性的生物界面如荷叶、水稻叶、蝴蝶翅膀、水黾腿、鱼皮、蜘蛛丝、仙人掌等的深入研究,证实了表面组成和微纳米复合结构是产生特殊浸润性的重要条件,微纳米结构的排列方式和取向直接影响水的浸润状态和运动趋势,从原理上阐明了生物界面特殊浸润性的机理。以上成果发表包括Nature(2篇), Nat. Comm. (1篇)在内的10余篇IF > 6的研究论文,单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200次。向自然学习,制备了一系列的超疏水表面。并将超疏水、超亲水、超亲油、超疏油任意两项进行组合,提出“纳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协同效应”,制备出外部刺激具有响应的 “开关材料”。进一步将二元协同效应引入到一维纳米通道内,制备出一系列智能响应性仿生纳米通道。以上成果入选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表包括Nat. Nanotechnol. (1篇)在内的100余篇IF > 6的研究论文。发展了一系列特殊浸润性表面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在自清洁玻璃、自清洁织物,建筑材料涂层、油水分离材料、绿色打印制版等领域已经实现了商品化应用。并且在超疏水表面纳米线阵列制备、集水纤维材料、基于仿生纳米通道的高效能量转换器件等领域已经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以上成果获得授权专利50余项。

迄今为止共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包括 Nature 2篇,Nat. Nanotechnol. 1篇,Nat. Mater. 1篇,Nat. Comm. 2篇,Chem. Soc. Rev. 5篇,Acc. Chem. Res. 3篇,J. Am. Chem. Soc.21篇,Angew. Chem. 22篇,Adv. Mater. 55篇,被SCI引用20000余次,H因子为68。研究成果15次被 Science、Nature 及其系列杂志进行亮点报道。并30余次作为Nature、Angew. Chem.、Adv. Mater. 等国际知名杂志的封面。撰写两部专著《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和《Bioinspired Intelligent Nanostructured Interfacial Materials》。现担任《Small》国际顾问编委会主席、《Biomicrofluidics》、《Nano Reserch》、《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自1999年回国至今,共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62人。其中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5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4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3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已经毕业的学生中,1人已经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被聘任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除此之外,毕业生中已经有17人已经被聘为教授,9人聘为副教授。江雷也由于在培养学生方面的突出贡献于2003年至2007年连续5年获中科院优秀导师或教师奖。除了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外,自2008年开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始教授化学与环境学院研究生课程“仿生纳米智能界面材料”,并多次受邀在全国各个高校讲授科学家素质培养等课程,为我国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和青年教师培训做出了重要贡献。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