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继荣

秦继荣  1955年9月出生于山西临县。1978年12月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分配到国防三线艰苦地区的中国兵器207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35年。90年代初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在职学习,获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在兵器工业集团207研究所工作近30年,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职称,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党委书记。曾任多个重点工程项目总设计师,负责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国防科研项目和国防重点预研课题,出版《现代直流伺服控制技术及其系统设计》、《指挥与控制系统概论》、《坦克技术概论》《火力控制系统总论》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教师,培养博士后2名、硕士研究生10名。第一批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累计立功3次,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现任山西省兵工学会理事长、总装仿真专业组成员、总装装甲装备光电火控技术专项组组长、《火力与指挥控制》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

秦继荣长期在国防科研一线工作30多年,致力于我国陆用机动平台火力控制技术及系统的自主研发和指挥控制学科建设研究,把陆军机动平台指挥与控制技术进步与创新作为自己的毕生的追求,为我国陆战机动突击作战自动化火力指挥与控制系统跨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装甲战车现代火控系统的开拓者、工程实践者。其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持研发了我国第一个瞄准线、射击线双向独立稳定的指挥仪式(猎-杀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先进坦克火力控制技术水平,填补了空白。创造性解决了适应车载恶劣环境宽频带瞄准稳定系统关键技术和大惯量、变负载火炮/炮塔伺服稳定系统的核心技术,首创了“智能自适应射击门”控制率,攻克了炮塔/武器速率稳定、全电力固态功率驱动和大导程滚柱丝杠直线传动系列关键技术,解决了坦克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中等起伏路面行进间精确命中射击运动目标的难题,实现了瞄准线高精度稳定,火炮射击线高精度电同步伺服跟随,可在远距离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实现精确射击,使我国坦克火力控制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奠定了坦克火力控制技术发展的路线,统一了指挥仪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技术标准,开创了上反稳像式坦克火力控制技术体系。相关技术已成功移植到近10个新型车载火力控制系统中,研发成果在现装备近千辆坦克改造中成功推广应用,产生了超100亿的经济效益,且使装备战斗力发生跃升,特别是显著提升了我军数字化机步师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2、作为高新工程项目的新型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火力控制系统总设计师,针对既要满足地面快速机动对运动目标及武装直升机高精度射击,又要满足在三级海况对海、对地面目标(点目标与面目标)的命中,创造性提出了能满足 “水陆两用、高平两用、制导与非制导兼顾、直间瞄兼容”的综合化智能火控系统体系结构,首次在装甲战车上实现了多武器一体化集成的全数字化网络火力控制和任务智能管理、故障诊断和模拟训练等功能;首次在装甲战车实现了现代火炮/炮塔全电力低压固态数字PWM功率驱动,从根本上革除了液力驱动的中弹二次效应的难题;首创了“动态自适应解耦补偿控制”方法,解决了恶劣海况下浮渡中射击的重大难题,实现了两栖突击战车在三级海况条件下,既可对4000米距离内的海面、地面机动目标实现炮射导弹的精确打击;又可在5000米距离内用多种武器对面目标和士兵实施有效杀伤。使我国两栖战车武器火力控制系统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我国两栖突击装备在海上浮渡中或行进间实现高精度射击的空白,开创了步战车和突击车火力控制系统使用制导与非制导弹药在浮渡中实施精确射击科目的全军先河,一举成功跨越了国外陆军机动突击装备发展的两个阶段(由一代跨越至三代),两种装备( 新型步兵战车、两栖突击车)巳批量列装我海军陆战队和数字化机步师以及集团军,形成了海军陆战骨干装备,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以及总装备、国防科工委授予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奖章”,两个系统作为主要装备参加了60周年国庆阅兵。目前这两种装备仍在批量装备,已成为我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第三代骨干装备,在中俄联合演习中充分展现了我军陆战机动快速火力打击控制的强大力量!

3、学科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之源。面对未来信息化装备的发展,火力控制系统向分布式体系、动态式重构、多元信息融合和态势共享方向的演进,秦继荣研究员深感传统的指挥与控制理论、方法不能适宜军事变革的需求,必须从学科建设上发展火力指挥控制事业。由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了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研究,负责主持完成的《关于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研究报告》直接促成了“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纳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确立了我国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的学科地位,推动了指挥与控制学科的发展。同时,由他牵头发起、组织申请并获得国家批准成立了“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凝聚了全国指挥与控制的科技力量,为推进信息时代军事转型和国家安全的基础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对当今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管理、军事转型、公共安全及赛博对抗的国家战略研究和协同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秦继荣研究员学风正派,作风务实,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一批火力与指挥控制工程技术骨干人才,他常说,装备建设靠技术,技术发展靠人才,产品研发靠团队。目前,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无人化作战的发展趋势,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带领他的团队对网络化分布式智能火力指挥控制系统与无人化火力指挥控制技术前沿进行探索与研究,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火力指挥控制技术方面的差距殚精竭虑,忘我地奉献着!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