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江兴

        邬江兴,信息技术专家。1953年出生,安徽省金寨县人。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1969年,邬江兴参军入伍,在某部从事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工作。1980年,邬江兴进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留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研究设计工作,曾主持了我军5亿次计算机DP-300总体设计。1984年以后,邬江兴主要从事程控交换、通信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HJD03,JKQ-9,HJD15,HJD04,HJD04RM,HJD04D,HJD04-ISDN交换机、HJD04智能网系统等多种型号的交换机和通信网关键设备。在HJD04系列交换机的研制中,邬江兴提出了“逐级分布式控制结构”和“复制式T形交换网络”两种新的交换机体系结构思想,被国际上誉为中国人对世界交换技术的重大贡献。截止到1995年底,HJD04机已销售600万线,累计销售额达40亿人民币以上,成为我国形成产业规模最大的科技成果之一。1992年邬江兴被授于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HJD04程控数字交换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邬江兴,信息技术专家,1953年出生,祖籍安徽省金寨县。1969年3月,邬江兴参军入伍。1970年在某机要部队任计算机录入员。1971年开始从事计算机维护工作,1972年参加了我国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J101型的研制工作。1974年,邬江兴在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从事专用大型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工作,1976年参与我国当时运行速度最快的H103-Ⅱ型百万次计算机总体设计工作并成为研制组主要骨干,1978年研制获得成功。
        1980年,邬江兴进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学习并任教,1982年毕业后留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研究设计工作,曾主持了我军5亿次计算机DP-300系统的总体设计。
        1984年以后,邬江兴主要从事程控交换、通信网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研制成功了HJD03,JKQ-9,HJDl5,HJD04,HJD04RM,HJD04D等多种型号的交换机和HJD04七号信令系统、HJD04智能网系统、HJD04综合业务数字网交换机等通信网关键设备。
        邬江兴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邬江兴在科技工程、产业化工程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是:
        主持研制成功04机,使我国的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6年,邬江兴主持完成了当时我国容量最大的HJD03型时分模拟程控交换机,在当时提出了创新的系统实现技术,使03机很快实现了产业化,被国家计委等部门确定为替代进口产品的主要交换机型之一。
        1987年,邬江兴开始了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在关键技术上,邬江兴将计算机工程的概念成功地应用于交换机设计中,取得了两大创新:一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三维空间概念上的逐级分布控制结构,使得在同一器件应用水平上,话务处理能力高出传统控制结构许多倍,并从结构上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全分散复制式T型”交换网络结构,较之传统方式有着可靠性高、结构简单、控制方便、通信方式灵活、便于扩充等优点。这两大创造被国际通信界誉为“中国人对世界交换技术的重要贡献。”1991年12月,邬江兴主持下研制的HJD04型大容量局用程控交换机通过了邮电部组织的国家级技术鉴定,由国内著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机系统容量可达6万等效线,设计新颖,技术先进,体系结构和交换网络有所创新,话务处理能力居国际领先地位。04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中国人造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换机”的预言,标志着我国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独立开发大容量交换设备的国家之一。国务院总理李鹏在1995年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中称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程控交换机领域的科学试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6年1月,HJD04程控数字交换机荣获1994/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带动民族通信领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04机研制成功以后,邬江兴以技术带头人的身份,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有关生产企业的大力配合下,组织实施了04机的产业化工作。为发展我国的民族通信领域高技术产业做出了贡献。
        一是直接投产。邬江兴凭着其科研成果工程性和生产性本身就很强的优势和特点,直接在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下属的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投入批量生产,并与北京、深圳的相关企业联合组建了04型程控交换机专业生产厂家。1992年10月,5万线04机成功地实现了批量生产,并在12个不同特点的电话局同时开通。
        二是角逐市场。面对国外产品大举抢占我国市场并采用种种不公平竞争手段以图我中长期市场的险恶局面,邬江兴和战友们一起走出实验室,深入工厂和用户中指导生产和开局,终于以平均10天开通一个局的速度,使04机很快覆盖了除西藏、海南和台湾以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并于1994年首次出口朝鲜,实现了我国大容量程控数字交换机出口“零的突破”。1993年04机已经形成生产规模,产量达85万线,占当年程控交换机市场份额的9%;1994年底,该机生产能力已达400万线,市场占有份额上升到15%,累计创产值20亿元;1995年底,04机累计销售达600万线,在中国通信网上所有运行的大型交换机中居第三位,总销售额达40亿元以上,成为我国形成产业规模最大的科技成果之一。04型机的崛起,振兴了我国通信领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打破了程控交换机市场由洋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推动我国在这领域内的技术和产业进步。
        三是组建集团,实现04型机产业化和集团化。为了使质优价廉的04型机与外国通信设备形成更强的竞争能力,由国家科委、电子部、邮电部共同发起,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支持下,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国内研制与生产04机有关的单位和企业,于1995年3月成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通信高技术产业集团——巨龙通信设备有限公司,邬江兴被推选为董事长。公司对04机整个产业实行统一技术开发、技术标准和技术保证,统一生产计划安排,统一质量及原材料采供,统一产品商标和销售的发展模式,首开我国以新模式发展通信领域高技术产业集团的先河。
        密切跟踪世界通信技术水平的发展,为发展我国新一代通信设备作出贡献
        90年代以来,世界窄带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面向当代工艺技术的进步、面向现代通信业务发展的需要、面向网络管理水平的提高、面向通信网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提高等四个基本内容。为了跟上这种发展趋势,邬江兴从1993年以后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主持了一系列新一代通信设备的研制。
        1994年10月,邬江兴主持研制成功“HJD04七号信令系统”,取得了国产交换机第一个入网证,一举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
        1995年3月,他主持完成了04机的D版系统,该新版本实现了设备的区域分布与系统的集中维护管理相结合、部件智能化与提高集成度相结合、接口的多样性与网络建设的一体化相结合、平台的专用化与系统性能的综合化相结合等四项目标,总容量可达12万线以上,整体性能和工艺水平可与国外最新型的窄带交换设备相媲美。
        1995年12月,他主持完成了HJD04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交换机,并在北京率先开通了三节点试验/试用网。该机为最大综合交换方式,采用独创的“管道流水线”技术,使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实用化的ISDN交换机产品。
        1995年4月,他主持完成了HJD04智能业务平台。1996年3月,又主持完成了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HJD04智能网系统,实现了邮电部规定的第一批三种智能业务。
        目前,邬江兴正在组织有关的其它通信设备的研制。
        参与了我国通信高技术研究战略目标的制定和863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为发展我国通信技术作出了贡献
        为了在世界通信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经国务院批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从1992年起设立通信技术主题,组织全国通信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进行高技术研究。邬江兴先后当选通信技术主题第一届专业专家组和第二届主题专家组成员,参与主持了我国通信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和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网络与通信方面研究项目的管理工作并担任智能网课题的责任专家。在他的组织、管理下,八五期间的两个智能网课题均研制完成,通过了验收,开通了试验网,为全面建设我国智能通信网作好了技术、设备储备。
        担任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负责领导我国数字交换领域国家级研究基地的建设
        国家科委于1993年底批准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组建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命邬江兴担任中心主任。该中心由国家、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共同投资组建,其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建设形成在通信交换领域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以向整个交换行业提供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人才辐射能力。目前,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科委、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邬江兴等中心带头人的正确领导下,组建工作进展顺利,初步建立了各个研究开发部门和市场部、试验基地等。工程中心的各种设备已大部到位,科研开发和工程化研究的条件获得很大改善。国际交流日益加强,国家级工程中心的国际地位正在逐步得到确立,其建设速度、科研项目的开发进程等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