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炳毅

石炳毅,1951年出生于辽宁锦州,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75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86年毕业于军医进修学院,获外科学硕士学位;1996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于剑桥大学医学院进修器官移植外科。自86年毕业后一直于解放军三〇九医院工作,先后任泌尿外科副主任,器官移植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军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肾脏移植专业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团体职务。获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奖章、总后勤部优质服务先进个人、廉洁勤政先进个人、爱国奉献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及“十一五”军队医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在石炳毅带领下,中心荣立集体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长期从事泌尿外科与器官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是全国和军队器官移植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和全军“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82篇,其中SCI收录2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0.011分(JAMA),主编医学专著9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一、突破移植感染与排斥反应关键技术,成功开展多种器官的移植,长期存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断挑战器官移植面临的感染与排斥反应两大难题,显著提高移植成功率。经历20余年深入研究,明确了移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学和临床规律,建立多项创新性诊疗标准,提升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水平。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抗排斥反应关键诊疗技术的开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的器官移植数量大、种类多、质量高。肾移植共2130例,近三年居全国首位。1年、5年、10年存活率分别为96.5%、73.2%及55.8%;完成肝脏移植380例,1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85%与73%,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施心、肺、胰腺、小肠及多器官联合移植,成为国内外单中心移植类别最多的单位。在国内首先成功开展肝移植治疗肝性脊髓病,首次实施RH不相容供肝移植。肝移植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和全军“十一五”军队医学科技重大成果奖。

应用移植技术成功救治多例终末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这类病人病情危重,救治困难,临床死亡率高。石炳毅等成功开展多器官联合移植(如肝肾、胰肾、心肾联合移植)挽救病人生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其中肝肾联合移植12例至今全部带功能健康存活(最长8年)。

二、深入研究移植基础领域重大问题,提出调节性免疫细胞与移植免疫关系的学说,创新器官移植免疫理论

创造性提出了“调节性免疫细胞网络与移植免疫的关系”的学说。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和全军“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支持下,系统性研究多种细胞因子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动态关系,阐明了细胞因子活化和表达水平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为开发移植排斥反应新型标记物提供了依据。针对负性免疫调控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重要作用,开展系列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移植术后抗原诱导产生的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Treg)在移植免疫中发挥负性调控作用。通过动物实验证实Treg的定向分化、控制Treg和效应性T细胞(Th17、Th1)细胞之间的平衡是减轻免疫损害、发挥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临床采取有利于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展调节性B细胞、调节性DC细胞在器官移植领域作用的研究,并提出 “调节性免疫细胞网络与移植免疫的关系”的学说。

积极探索中药在移植免疫中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羟基喜树碱抑制淋巴细胞增殖、诱导T细胞亚群定向分化、诱导免疫耐受,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雷公藤多甙对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创建器官移植研究、管理数据平台,主持制定临床技术规范和指南,推进国家器官移植事业规范化进程

主持创立了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数据中心和解放军器官移植科学登记系统。经国家卫生部授权,为全国123家肾移植医疗机构搭建网络数据平台,成为国家对移植机构资质认证和实施监管、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的重要依据。系统中共容纳51222例数据,是世界第二大肾移植数据库,为提高我国肾脏移植技术整体水平,开展大样本科学研究,加强规范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与认可。同时负责全军肾脏、肝脏、心脏、肺脏移植数据登记,为加强军队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数据。

主持编撰中国器官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担任全国、全军和北京市器官移植专业主要领导职务,在组织学术活动、加强学科建设、制定行业规范、促进全国、全军器官移植事业的规范化进程和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四、以大器官移植技术为纽带,组建集成化器官移植中心,创新优势学科群建设模式

创建了器官移植学科群的建设模式。以肾移植为代表的大器官移植成为器官衰竭治疗的主要方向。以肝脏、肾脏等大器官移植技术为纽带搭建了移植中心的基本框架,逐步建设成临床与基础、内科和外科相结合、医教研为一体的全军器官移植中心,形成了总体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为成功开展多种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

依托学科群优势推动器官移植学科发展。中心以器官移植感染和免疫为学科的理论基础,抓住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和创新基地四个核心要素,瞄准学术领域难点问题,积极挖掘高新优势技术,凝练出具有前瞻性、能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方向。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医教研工作,在器官移植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开拓性成果。集成化综合型器官移植中心是见诸国内外的一种创新模式,作为成功范例,在全军医院学科发展建设研讨会上做了经验推广。

石炳毅治学严谨、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打造了我国器官移植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所领导的移植中心成为博士后培养单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1名,均在不同的岗位担任技术骨干,其中5人在三级甲等医院担任科室主任。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