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远

        方智远,农学家,生于1939年9月,湖南衡阳县人,1964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植物遗传专业,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研究员。他是我国蔬菜遗传育种专家,蔬菜遗传育种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在国内率先开展并长期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他和课题组于1973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之后,又先后育成甘蓝自交不亲和系20余个和不同类型甘蓝新品种12个,使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甘蓝杂交种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首先获得突破并广泛应用,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靠国外大量引进的被动局面。育种技术及育成品种的优良特性在国内一直居领先地位,部分品种已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这些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获得的甘蓝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和抗性等遗传规律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甘蓝育种实践起到重要作用。先后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1次,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执笔撰写科技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加编写科技著作15本。指导硕士生8名、博士生1名。1988年以来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长、所长,带领全所年年完成科研任务,成果开发工作成绩显著,该所连续3年获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科委颁发的农业部系统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1986年方智远被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智远,生于1939年9月3日,湖南衡阳县人,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植物遗传专业,同年8月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工作,现任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是我国蔬菜遗传育种专家,蔬菜遗传育种的学科带头人,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导师,在国内率先开展并长期主持甘蓝遗传育种及其相应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他带领课题组先后育成各种类型甘蓝自交不亲和系20余个,可抗3种病害的抗源5份,早、中、晚熟配套的甘蓝新品种12个,推广面积约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67%育种技术及育成品种的优良特性在国内一直居领先地位,部分品种的优良性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先后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1次,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执笔撰写科技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加编写科技著作15本。
        1970年开始方智远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开展了甘蓝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方法和程序,先后育成自交不亲和性稳定、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20余个,研究甘蓝杂种优势的表现及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和育种目标,有目的地选择亲本配制强优势组合。1973年与课题组同志一道育成国内第一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以后又相继育成“报春”、“秋丰”、“庆丰”、“双金”、“园春”、“晚丰”等七个早、中、晚熟配套的甘蓝系列新品种。比原有品种增产20%—30%,在此基础上研究解决了杂交种的制种技术问题,使上述七个系列品种迅速推广应用。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甘蓝杂交种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首先获得突破并广泛应用。不仅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靠国外大量引进的被动局面,使我国甘蓝生产水平提高了一大步,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蔬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蓬勃发展。该项成果1985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这是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蔬菜科技界唯一的一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3年以来,方智远主持列入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的“甘蓝抗病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在调查研究我国甘蓝主要产区危害甘蓝的主要病原及种群、株系或生理小种分化的基础上,他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和田间抗性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选出5份可抗3种病害的抗源材料和优质材料,采用双列杂交等数理统计方法测定配合力,选出最优组合,育成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和第二代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中甘12号”、第三代早熟春甘蓝“8398”等。其主要经济性状在国内仍居领先地位,丰产性及对病毒病的抗性达到国际同类品种先进水平。“中甘8号”、“中甘11号”在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加速上述新品种的推广,他带领课题组在全国设立十余个甘蓝杂交种的繁种、示范基地,亲自深入20余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示范推广,初步摸索出甘蓝育种、繁种、示范推广一条龙体系。使12个品种迅速推广到30个省市自治区。每年种植面积约300万亩,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部分种子已出口到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每年创社会经济效益约5亿元以上,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约30亿元以上。
        1988年至今,在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期间,方智远主管全所科研和科技成果开发工作。全所承担的7个专题28个子专题的重点科研课题都已完成或部分超额完成计划任务。1995年科技成果开发技术性纯收入达500万元以上,1988—1995年累计创收约2500万元。1993,1994,1995连续三年获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科委联合颁发的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优势评比中,本所被评为优秀。
        方智远多次参加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蔬菜新品种选育”及“北京昌平国家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等重大科研、工程项目论证报告的起草工作。“八五”期间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蔬菜新品种选育”课题的第一负责人及两个专题的主持人(一个为部重点项目专题),参加了课题和专题的管理工作。课题研究已全部或部分超额完成任务,在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中,5个专题全部评为优秀。主持的青花菜新品种选育研究已育成“中青一号”、“中青二号”等国内首批青花菜新品种。“七五”期间参加主持的“甘蓝新品种选育”专题获得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农业部的联合表彰和奖励。
        他比较注重应用基础理论和育种技术研究。70年代,根据我国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了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方法和程序,为国内同行广泛参考采用。通过研究,明确了甘蓝杂种优势的表现。80年代初,研究了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稳定性并将已有的自交不亲和系分为10个S基因型。80年代中期,运用双列杂交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近年来,他通过指导研究生研究了甘蓝芜菁花叶病毒、黑腐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及花色遗传等,为我国甘蓝遗传育种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指导。1991年起,兼任农业部重点开放性实验室“蔬菜生物学试验室”主任。研究室的十余个应用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都已取得重要进展。他主持的甘蓝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报导发现并育成具有100%不育株率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
        1973年至今,方智远主持或参加编著的科技著作15本,其中《蔬菜采种技术》获北方十省市优秀图书评比一等奖。《甘蓝(洋白菜、包菜)栽培技术》获“兴农杯”科技图书评比二等奖。先后撰写科技论文30余篇,1994年被批准为“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导师,指导硕士生8名、博士生1名。
        1986年方智远被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