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中和

        翟中和,生物学家,1930年8月18日生,江苏溧阳人,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一年后被选送苏联留学,195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系,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1959—1961年到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进修,先后从事放射生物学、病毒学、细胞超微结构、细胞核重建及细胞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历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生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85—1986年他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访问教授。他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1991年翟中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翟中和现在是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委生物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多家重要科学期刊编委,并担任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曾在第一届亚太细胞生物学会议、第五、六届亚太电子显微学会议,第十四届世界电子显微学会议中任组织委员与学术委员等职务,并应邀担任1995年美洲华人生物学家会议及1996年世界细胞生物学会议的国际学术委员。
        翟中和,生物学家,1930年8月18日生,江苏溧阳人。195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一年后被选送苏联留学,195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系,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1959—1961年到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先后从事放射生物学、病毒学、细胞超微结构、细胞核重建及细胞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历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生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85—1986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访问教授。他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1991年翟中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翟中和现在是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委生物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多家重要科学期刊编委,并担任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曾在第一届亚太细胞生物学会议、第五、六届亚太电子显微学会议,第十四届世界电子显微学会议中任组织委员与学术委员等职务,并应邀担任1995年美洲华人生物学家会议及1996年世界细胞生物学会议的国际学术委员。
        60年代初,翟中和在我国较早建立了细胞超微结构技术,进行雄性生殖细胞发生与放射生物学研究,发表多篇在当时有较高水平的论文。70年代末,他与人合作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并改进了几种兽用细胞疫苗,为我国兽医疫苗组培细胞化作出了贡献。此后,又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重点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的研究,在猪水泡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与牛鼻气管炎病毒的研究,水泡病毒与人柯赛奇B病毒的交互免疫研究,以及证明在同一细胞内能同时复制水泡病病毒与口蹄疫病毒的研究具首创性,为建立我国兽医病毒形态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期间,翟中和与S. Penman合作研究“细胞核骨架及其与基因表达的关系”,首次证实病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与mRNA分子加工病毒装配必须依靠核骨架。取得这一系列创新性结果后,翟中和就把核骨架的研究介绍到国内,同时在自己实验室建立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核骨架研究技术,并取得了系统而有意义的结果。其中“细胞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近年来翟中和与他的学生们通过研究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甲藻中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这一发现为阐明核骨架的起源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随后,又证实没有转录功能的染色体天然末端——端粒与核骨架也和核纤层均有特异的结合,说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对染色体(质)的空间结构布局与染色体的行为起重要作用,为端粒染色质的核周边排列现象作了合理的解释。
        在翟中和的脑海里,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科学研究就是需要不断探索。1989年他的实验室在国内成功地建立了非细胞体系的核重建实验模式并直观地显示了重建核的核骨架。利用这一实验模式,他和他的学生们系统研究了体外构建的细胞核中染色质及核被膜的组装过程,为细胞核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同时他们观察到波形蛋白中间纤维可能在膜泡运输中起重要作用。1991年在国际上首次证实植物细胞和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中间纤维,其主要成分为角蛋白,目前正在进行植物角蛋白基因的cDNA克隆。这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翟中和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他强烈地意识到民族科技的崛起要靠一批强有力的年轻骨干。他十分重视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优秀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他经常鼓励年轻同志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作出创造性的工作。在他严谨求实的作风影响下,实验室形成团结向上的优良传统和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他的召唤下,几位在国内外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的学生,义无反顾地留在或回到了老师的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年轻而有战斗力的“科研群体”。
        翟中和在自己的科研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是他永远的目标。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