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勤

        徐克勤,地质学家,1907年3月生于安徽巢县,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质学系,1944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技佐,技正,1946年,先后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他在矿床学,重要矿床发现,以及花岗岩类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曾长期、系统而全面地研究钨矿。1947年他首次在湖南瑶岗仙发现大型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1954年首次评价了四川攀枝花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及发现铜陵新屋里(凤凰山)铜矿,当涂马山硫铁矿,及南京岔路硫铁矿。1957年,他在赣南首次发现了加里东期花岗岩。1958年,他和郭令智在皖南发现雪峰期花岗岩。1935年他和黄汲清先生发现印支期花岗岩。这样,构成多旋回花岗岩类。他首先组织了华南花岗岩大规模的综合研究,率先将花岗岩划分为同熔型和改造型两种类型,其岩性及成矿关系不一样。近20年来,在中国南部研究海底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及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在不同地段产有铜、铅、锌、银、锡、钨、金、硫等,其重要性很显著。他近年研究中国东部金矿有成果。他曾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多项奖励。他在国内外发表了学术论文及专著72篇以上。
        徐克勤,地质学家,1907年3月15日生,安徽省巢县人。1928年他进入南京中学学习,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质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同时被聘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从事江西境内的地质和矿产考察研究。1939年10月,徐克勤以《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初稿的成果获得当时的中美“文化基金”资助,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地质学。1941年他获硕士学位,同年暑假被美国荣誉科学会Sigma Xi选为会员。1944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克勤于1945年11月回国,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一年后应聘到中央大学地质系任教授,开始从事地质教学研究工作,1947年6月起任地质系系主任。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后,徐克勤继续在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系主任,1984年任名誉系主任,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徐克勤还先后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还担任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的全国委员会委员以及IGCP-220项目西太平洋含钨、锡花岗岩对比的中方负责人。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徐克勤在美国留学期间,写成了《钨矿床的地质》的博士论文。他还在美国《经济地质》上发表了《中国赣南钨矿床地质》等文章。
        40年代中期,徐克勤学成回国后,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在南岭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其中最卓越的成果就是他在湖南瑶岗仙发现了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
        1947年7月中旬起,徐克勤受当时的资源委员会委托,前往湖南省资兴县瑶岗仙钨矿进行资源评价。徐克勤到达矿山第二天便上山勘查黑钨矿石英脉矿床。下午,他在返回住地的途中,发现路旁草丛中有一种棕黑色土状物,便立即停下来察看,并怀疑它是某种物质氧化所致。经过努力搜寻,他终于在草丛中发现了半风化的矽卡岩露头。有着十余年钨矿研究经验的徐克勤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矽卡岩可以含有白钨矿,所以,这种半风化矽卡岩的发现,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发现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报道。含在矽卡岩中的白钨矿因其粒度较细而在野外很难辨认。徐克勤首先将矽卡岩的大致分布范围填绘于1∶5000瑶岗仙地形图上,并采集了可能含有白钨矿的矽卡岩样品带回南京进行室内研究。经在显微镜下辨认,很快鉴定出样品切片中的白钨矿,又对标本进行紫外灯检查,也证实了它们中的极大多数含有白钨矿。
        这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矽卡岩型白钨矿!徐克勤的工作成果表明:这个矿的地质条件相当好,矿体顺层延长近一公里,厚度较大,延深也可能较大。他断定瑶岗仙白钨矿是一个大型矿床。
        徐克勤提出的勘探开发瑶岗仙矽卡岩白钨矿的建议立即被地质部门所采纳。勘探结果表明,含白钨矿的矽卡岩顺层性能稳定,延长远,延深大(超过500米),厚度从十几米到数十米,含钨酸(WO3)达到0.43%,总储量很大,是一个特大型矿床。徐克勤总结了瑶岗仙白钨矿的发现和勘察成果,于1957年在《地质学报》上发表了《湖南钨锰铁矿矿区中矽卡岩型钙钨矿的发现并论两类矿床在成因上的关系》的研究论文,理论上修正了这两类矿床不能共存的传统看法。徐克勤的这一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导致了我国已探明的白钨矿的储量已超过黑钨矿,并使我国钨储量居世界首位。
        1959年,徐克勤发表《中国钨矿的类型及分布规律》。目前,他正在撰写《中国钨矿地质》这部专著。
        徐克勤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领域是广泛的,成果是多方面的。50年代他带领学生到马鞍山、大凹山一带实习。在大凹山以南约2.5—3.5公里的马山,他们发现了大面积的浸染状硫铁矿,1951年曾钻过一孔,发现自上而下全部为浸染状硫铁矿。1954年,曾由化工部施钻4口,也全部为浸染状硫铁矿,1958年曾大加钻探,发现矿区广大,估计储量达约一亿吨,含硫达12—15%。
        1954年,徐克勤受地质部委托,率领师生40余人到四川攀枝花等地进行普查,他以确凿证据证明了过去地质工作者认为是三个孤立的铁矿小山头(尖包包、兰家河、倒马坎)相隔7.5公里,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层状辉长岩体,岩体近底部即为矿体(带)。并且在全马坎北水沟旁发现矿体另一部分。矿层很厚,是一个巨型钒、钛、磁铁矿。另外他们曾在野外通过对矿石的光片研究,及利用显微化学浸蚀法确定磁铁矿与钛铁矿主要为粒状共生,从面初步确定了矿石的可选性。通过刻槽取样化验确定矿石品位并查出铁矿层之下还有少量铜镍矿化的存在。1954年10月2日,他向地质部报告了工作成果,认为攀枝花是一个大型钒钛磁铁矿床,并建议地质部门应立即对攀枝花进行勘探。后来的勘探结果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现在的攀枝花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
        徐克勤又是国内外知名的花岗岩岩石学专家。1957年,徐克勤在江西南康龙回和上犹陡水首次发现了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类,为华南多时代花岗岩体系的建立打开了突破口。1958年,徐克勤和郭令智等又在皖南休宁 发现了雪峰花岗岩。此后,又在雩都公馆、银坑、湖南永兴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徐克勤撰写的《论华南四大旋回(即雪峰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一文受到1962年广州地质普查会议的极大重视和广泛承认。此后,南京大学地质系关于华南花岗岩的研究一直得到全国地质学界的高度评价,并在1964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1965年,这一研究成果—《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以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报告的形式发表(编号1415号)。
        70年代中期以后,徐克勤继续带领和组织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从事花岗岩类的研究,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使这一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这项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徐克勤和孙明志提出华南花岗岩的两个主要成因类型一同熔型和改造型,这在80年代全国各家关于花岗岩类的成因分类中是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一家。1981年,《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以专著形式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2年10月,国际花岗岩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徐克勤和南京大学地质系其他教师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一些国际知名学者认为南京大学地质系是世界花岗岩研究中心之一。同年,徐克勤领导的这项关于花岗岩类的研究成果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1976年6月,徐克勤等在安徽铜陵新桥发现黄龙灰岩中下部层状含铜黄铁矿中夹有火山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推论该矿属于中石灰世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成因。这一发现使他联想到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某些块状硫化物矿床,如Sullivan.Mt.Isa等,它们与典型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矿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铜陵新桥这种形成于断裂拗陷带中的硫化物矿床与绍兴西裘形成于优地槽环境的火山成因黄铁矿型铜矿也有相似和差异之处。徐克勤认为,产于断裂拗陷带中的某些热液铁、铜矿床,很可能具有新桥式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成因,或者以火山沉积物为矿源层或矿胚层,再经过后期热液作用的迭加、改造而成矿。在此成果基础上,徐克勤于1978年提出,在我国东南部几个海西一印支期断裂陷带中,发育一种沉积(或火山沉积)一热液迭加改造型的铁铜(铅锌硫)矿床成因,探讨它们既不是简单的同生沉积矿床,又不是单纯的热液矿床。对这类层状铁矿床的重新认识,是徐克勤对我国矿床学发展的又一重要贡献。1986年,这一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克勤对于海底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足迹遍及中国东南部、南部以及西南部某些矿山,如广西南丹大厂及云南个旧几个矿山。最近几年又到过甘肃白银厂,青海锡铁山,及红沟铜矿(祁连山铜矿)等。
        1980年,徐克勤作为中国地质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地质大会,并报告了关于沉积(火山沉积)在中国东部断陷带中的层状铜、铁、硫等矿床。1984年5月,他率领地质小组访问美国。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考察了美国西部许多铜、钼、金矿,并参观了圣海伦斯(活)火山和矽卡岩型钨矿,并作了学术报告。1988年,他参加了在日本松江举行的钨、锡花岗岩会议。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徐克勤看到了很多地质现象和许多矿山,以及各国的地质调查所,包括美国地质调查所的东、西、中部三个研究中心。
        徐克勤一生勤奋工作,足迹踏遍除西藏、台湾以外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发表论文和专著共计72篇以上。
        徐克勤从事地质学教育近50年,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地质人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国际知名学者,有的成为地质矿产部门和地质学界的学术领导和高等学校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从60年代起,他培养了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曾长期讲授矿床学,还讲授过岩石学、光性矿物学、矿相学和应用岩石学等课程。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所以有今天的声誉,是和徐克勤教书育人、辛勤耕耘分不开的。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