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记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钟南山
苏越明 黄晓亮 王文熙

来源: 时间:2023-06-03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的领军人物,在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方面均有杰出贡献。新冠肺炎、非典等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使钟南山由一位默默潜心研究的科学家变成声名显赫的公众人物,在每一场消灭疫魔的战斗上他都身先士卒,组织团队治病救人,极大地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稳定了社会秩序,在化解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公众人物及人大代表的钟南山把眼界放在了更高层次的民生问题上,他的直言敢谏及高调问政无不给民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被公认为敢说真话的医生、学者。


夙兴夜寐,驰骋江城

2020年1月,当人们正欢天喜地地准备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18日,钟南山院士却接到紧急任务。为尽快了解武汉当地实际情况,钟院士在春节车票紧张的情况下,与助理匆匆赶到广州南站,购买了无座的车票即赶赴武汉。由于正处春运期间,钟院士与助理只能够在餐车中找到两个位置。由上午10点接到通知,到下午4点半会议结束赶往火车南站,一整天高强度的工作,让钟院士已经相当疲惫。19日一早,钟院士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长。随即展开了密锣紧鼓的行程,到华南海鲜市场实地调研,金银潭医院考察,与ICU医生视频交流,到当地疾控中心进一步了解情况,与武汉市卫健委核实当时已发病的实际人数。随即组织专家组开会,奔赴北京。20日到国务院汇报情况,参加由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晚上与“新闻1+1”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现场连线,向全国人民简单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情发展情况。短短的3天,钟院士旋风式地辗转三地,实地调研、组织专家讨论、向国家汇报情况,快速及时地研判疫情,为国家防治疫情的蔓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精锐俱出,整体部署,提升危重病症救治成功率

新冠期间,钟院士坚持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的指示精神,按照“早关注、早部署、早启动、早落实”的策略,结合本市和省内的实际情况,进行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先后派出四批16名精兵强将驰援武汉、23名专科医护支援广州市八。在钟南山的牵头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了广州绝大部分新冠为重症患者,支援市八的医疗队全程参与8例危重症、17例重症的救治工作,驰援武汉的医疗队累计诊治逾400例次。主持《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至第八版的撰写与修订。利用远程网络会议系统,牵头对湖北武汉、荆州等各省市的危重症、重症病例进行远程会诊24场超过55例次,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高危重病救治的成功率。中山一名怀孕35周+的彭女士,2月1日从武汉回中山后发病,被收治到中山小榄人民医院治疗。然而病情进展非常迅速,先后出现一系列高危、致死性问题,如感染性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等问题。小榄人民医院全力进行抢救,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剖腹产终止妊娠,并将病人转送到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然而病毒凶猛,彭女士转院后第一天单侧下肺变白,第二天两侧下肺病变,第三天双肺开始出现实变,第四天影像片提示双肺变白。随即而来,是心、肺、肾、消化系统多脏器衰竭。在这命悬一线之际,治疗团队立即为她上了ECMO。整个救治过程,钟院士高度关注彭女士的病情发展与救治方案。至少三次参加彭女士的会诊。在第一次参加会诊时,他还特地拜托一线医护人员,“太年轻了,请一定要把她救回来”。经过一个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和呼研院多位专家的多次多学科会诊后,终于把这位31岁的彭女士从死神的手上抢回来。

随着国外疫情的不断恶化,先后进行32场国际远程连线,与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印度、西班牙、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的科研临床专家进行经验探讨,传授我国新冠救治成功经验,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中国方案”,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其中中欧五国交流会达到全球1.5亿观看量。在国内参与包括国家级新闻发布会共7次,积极为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建言献策。


开展新冠攻关项目,以科研助力临床救治

新冠期间,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相关基础研究。开展病毒溯源研究,成功从临床样本、粪便及尿液中分离出活毒株。开展首个全国范围的新冠临床特征研究,并揭示医疗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合并症与新冠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准确认识和科学诊治新冠肺炎提供重要依据。开展新冠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研究。开展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研究,分别对700多种中药或中成药对新冠病毒(SARS-CoV-2)的体外复制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因子表达的抑制活性展开筛选和研究。开展新冠病毒相关试剂盒和检测防控技术产品的研发。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仅需采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钟内通过肉眼观察获得检测结果。开发出人工智能应用与预测模型构建,研发了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研发新冠肺炎危重症AI预测模型及新冠疫情爆发趋势预测,为政府部门制定疫情防控指引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新冠病毒疫苗研究,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目前研制3类疫苗,包括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VLPs)疫苗;创新临床转化应用,首创单人隔离、即时消杀理念,生产院感防控系列设备应用,在广东省政府直接支持下,省药监局于迅速组织专家对钟南山产学研团队研发的隔离病床产品进行论证、现场评审,应急审批生产注册证、应用于疫情防控工作中。

回顾整个抗疫历程上,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只争朝夕,一边进行临床救治任务,一边进行科研攻关,先后获得部级科研立项5项、省级科研16项、市级5项,牵头开展新冠应急临床试验项目41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文章30余篇,授权专利6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疾病指南3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论着2部,群策群力,助力临床救治。鉴于钟南山院士团队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的突出成绩,3月钟院士团队受欧洲呼吸协会的邀请,分享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坚持“治疗第一、科研第二”,钟院士团队成功将临床治疗与科研攻关形成有机整体,真正实现所有研究都是要为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服务的目标。


科学研究要顶天立地为人民

钟南山院士2005年底牵头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在此基础上2007年成功获得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2013年牵头组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常见呼吸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体系,建立适宜国情的诊疗药物和技术为临床研究重点,以呼吸常见四大疾病(肺感染与肺损伤、肺癌、慢阻肺、慢性咳嗽与哮喘)为基础,加强了生物资源库及华南地区细菌耐药、呼吸道病毒监测网建设,完善了呼吸诊疗中心和呼吸疾病工程中心建设,加强与国际、国内呼吸中心、基层的合作网络,加速简易呼吸疾病防治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更将目光瞄准于世界,打造亚洲最大的呼吸中心,为我国呼吸学科医、教、研、产贡献重要的一份力量。

钟院士首次提出“隐匿性哮喘”的概念及简易的哮喘治疗方法;主持制定我国非典型性肺炎、H5N1、H1N1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2008年钟南山与他的团队在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论文《羧甲司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作用》,这是他的团队经过6年双盲对照实验,对廉价老药羧甲司坦的重大研究成果。这篇论文的成功,不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是重大突破,而且拯救了因为廉价濒临消失的国企老药。2014年他与团队再次于《柳叶刀呼吸医学》发表《高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的论文。这些含硫氢基的廉价化合物已经被列入2015世界卫生组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指南》的治疗药物中。他的团队首次证实用沼气代替生物燃料可明显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该研究获得2015年国际环境流行病学会(ISEE)最佳学术贡献奖;含硫氢基化合物可有效预防该病急性发作,并列入《全球防治指南》的治疗药物中;相关的论文分别获《柳叶刀》最佳论文、ISEE最佳论文奖。经过近8年的努力,他的团队终于首次证实慢阻肺在早期无症状时进行治疗可以使肺功能明显改善,并且有一定的可逆性。研究结果在2017年底《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为慢阻肺的防治提出新的战略,即要像对糖尿病、高血压那样在早期无症状或极少症状时就进行干预,可能明显改善疾病的进程。钟南山团队和国际数家医学研究院共同组织了全球哮喘早诊早治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也在2018年的《新英格兰》杂志发表。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日渐趋于完善,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再是“应急救火”,而是能够分级快速响应,打响疾控“狙击战”。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提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从以前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钟南山的科研,也一直致力于推动早诊早治,构筑疾病的“防火墙”,提出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要抓住国际前沿理念、攻关国家急需的项目,‘立地’就是要能解决老百姓的需求,研发出老百姓有效、安全、价廉、方便的器械和药物。

在每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暴发之际,钟南山都勇担大局,毫无畏惧,化解卫生危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从百姓的角度解决民生难题,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