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在1997年度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何梁何利基金会 时间:1997-09-23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以非常激动的心情来参加何梁何利基金1997年度颁奖典礼。我以最真诚的感情,向获奖的科学家致敬!向何梁何利基金的创立人和他们的家属致敬!向以负责的精神付出辛勤劳动的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信托委员会、投资委员会和基金办公室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何梁何利基金的成立,最早的倡议人是利国伟先生。他在1993年秋天跟我谈起这件事情,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当时指定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先生负责筹备这件事情。由于利国伟先生的推动,又有三位老先生积极参与,共同创立了这个基金。我想这是他们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也是对我本人的信任。能够办成这个基金,我感到非常高兴。
        现在看来,这件事情办得很好。以科技为题,这个题目就很好,因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科技。昨天晚上我见了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先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先生。康德苏先生问我:“你现在最发愁的是什么问题?”我说,我现在最发愁的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口太多了。如果中国的人口跟你们法国一样多,我们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人口多,是我们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人均土地不多,资源有限,需要就业的人很多,这就是问题之所在。我访问澳大利亚时,对他们说,上帝太偏爱你们,把铁矿等资源都放到你们这里,本来应该是在我们那儿的。我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现在国有企业的困难,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太多了,一个人的饭三个人在吃嘛!
        但是,人不是包袱,而是宝贵的财富。我们的问题在这个地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力量也在这个地方。因为中华民族不但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事实证明也是聪明的民族。我不是在这里鼓吹什么民族自大的情绪,我只是讲我们应该有信心,中国人民是属于最聪明、最有才智的民族。过去因为他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的潜质发挥不出来,我们只要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中国就会涌现出很多人才。坐在主席台上的杨振宁先生不就是证明吗?在座的各位科学家不也是证明吗?其中有我的老师钱伟长先生,他就是我在清华大学念书时候的老师。我今天给老师颁奖,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我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您这个老师。要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就是要发展教育,要提倡科技,鼓励教育事业,鼓励科技事业。只要我们的教育和科技发展起来,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在发展教育和科技上,香港比我们做得好。董建华先生告诉我,香港财政预算中科技和教育资金的比重是大于内地的。当然我们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数字不完全可比,但是,我们总是要朝增加教育、科技投入这个方向去努力。
        我们也非常高兴这次颁奖能够在香港举行,而且是在回归祖国以后的香港举行。现在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人成立的基金,发给中国的科学家,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如果我们不在科技上下功夫,迎头赶上,我们只会永远落后。相反,如果我们采取迎头赶上的政策,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没有旧的包袱。朋友们,在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方面,中国是有成绩的,近几年,全国程控电话每年增加2 000万线。现在中国程控电话的数量已经达到1.1亿线,仅次于美国,而且每年还在以2 000万线的速度增加。特别是移动电话发展得更快,已经达到1 000多万。这就是迎头赶上。
        何梁何利基金以鼓励祖国的科技人才为目的,我想将来会越来越有意义,而且它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大。为了表达对四位老先生及其家属的敬意,我来之前,请中央文史馆的老先生作了几幅画,送给四位老先生和他们的家属。我在里面写了几句话:“高谊可风,功在当代,泽被永远”。
        我在这里推崇何梁何利基金,同时也推崇香港许多热情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知名人士、爱国同胞,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捐献,成立了很多基金,对祖国的经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在这里对他们也表示真诚的敬意。
        最后,为了表达我们对科学家们的崇敬心情,表达我们对来宾们的感谢,我刚才和董建华先生商议,我们要和大家一一握手。请你们在原地不要动,我和董建华先生走下来,我代表国务院,董建华先生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敬意。
        (注:朱镕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这是他担任何梁何利基金1997年度颁奖大会主礼嘉宾发表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