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基金十年巡礼
段瑞春

来源:何梁何利基金会 时间:2004-12-05

        1994年春天,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款4亿港币,于香港注册成立以他们姓氏命名的慈善基金——何梁何利基金。同年3月30日,4位捐款人士与国家科委、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国家教委、恒生银行有关负责人和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信托委员会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信托契约》。何梁何利基金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夜诞生。10年来,在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何梁何利基金伴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的主旋律,伴随着内地和香港繁荣进步的强劲步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科学技术奖励基金,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建科技奖励事业的成功典范,功在当代,泽被永远。
        一、创举、义举、善举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1992年春天,他在南巡时再次阐述了这个重大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世纪伟人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不仅激发了中华精英进军当代科学前沿的创新动力,而且唤起了香港金融界有识之士报效祖国的赤诚情怀。
        1993年6月19日,时任香港恒生银行董事长的利国伟先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拜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时,代表同仁表达了捐款支持内地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心愿。这个构想立即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赏。
        根据朱镕基同志的指示,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徐志坚同志主持研究、设计落实这个崇高构想的方案。徐志坚同志在与利国伟先生多次切磋商议,并同着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国内科技、教育等部门共同研究。大家形成一个共识:100年前,享誉全球的诺贝尔奖在西方诞生。在科学精神的鼓舞下,在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四百多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叩开了扇扇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自身的大门,为科学繁荣和文明进步书写了卓越篇章。尽管诺贝尔奖得主中也能找到6位华裔科学精英,但诺贝尔奖毕竟离中国较远。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中国的奖励基金,奖励中国的杰出科技工作者——这是爱国捐款人士的心愿,也是基金创建者矢志不渝的宗旨。根据上述宗旨,参照诺贝尔基金的运作机制,徐志坚副秘书长领导制定了创办这个科技奖励基金的基本框架。报经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副总理朱镕基同志同意后,基金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当时,我在国家科委任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在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参与何梁何利基金的“基本法”——《信托契约》(草案)的研究论证工作,本着遵循科学规律和向国际规范靠拢的原则,草拟了评选委员会章程和有关文件。在主要工作基本就绪后,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科委派遣我和国务院办公厅罗迎难处长、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周振兴组成内地代表团赴香港与捐款人就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契约》(草案)及有关事项正式会谈。
        在1993年1月4日,我们抵达香港后,在94岁高龄的何善衡先生的办公室会见了这位德高望重的恒生银行创始人。他向内地代表团表白了他支持祖国科技大业的壮阔情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1月5日至1月6 日,内地代表团与捐款人代表利国伟、何善衡长女何庆华举行正式会谈。双方在亲切和融洽的气氛中,就信托契约草案坦诚交换意见,协调解决了基金管理和运行的若干复杂问题,最终就《信托契约》(草案)的中英文文本草案基本达成一致。1月7日上午,我和利国伟、何庆华草签了这个法律文件。当日,91岁高龄的梁琚先生在女儿梁洁华的陪同下,前来庆贺会谈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和何善衡、梁琚、利国伟三位捐款人在恒生银行大厅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纪念。在我们回到北京后,与香港捐款人交换拟正式签订的信托契约文本时,捐款人士已由3位增加为4位。恒生银行资深董事何添先生也加入了捐款人行列。基金的名称依他们姓氏、按尊敬长者的原则确定为“何梁何利基金”。
        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德辅道中83号恒生银行总行8楼会议室里,何梁何利基金举行了郑重而又简朴的信托契约签署仪式。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代表何子栋和何庆华、梁琚、何添,伟伦基金有限公司的代表利国伟等作为捐款人一方,与国家科委副主任惠永正、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周振兴、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恒生银行行政总裁欧肇基、国际着名学者杨振宁作为首任信托人一方,按照香港普通法要求,在香港关祖尧律师行律师周馥君的见证下,签署了全称为《成立何梁何利基金之信托契约》。至此,总额4亿港元的何梁何利基金依法诞生。
        同日,首任信托委员会主席惠永正主持召开的何梁何利基金第一次信托委员会会议,确定了基金投资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组成,通过了评选委员会章程和评选办法。何梁何利基金从此扬帆起航。
        朱镕基同志在何梁何利基金成立后会见捐款人士代表时,称赞这是一项善举、义举。10年实践说明,这个基金的创立和运行,开辟了社会力量重奖国家杰出科技人才的先河,也是推进我国科技奖励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创举。
        二、公平、公正、公开
        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契约》是依据香港法律并符合国际信任委托制度的重要合约,共10条,规定了基金的宗旨、捐款人和信托委员会成员及相互权利与义务。信托委员会为基金最高权力机关,下设评选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
        投资委员会负责基金的资本运营,凭借稳健的经营方针和灵活的运行机制,10年来基金对外投资业绩良好。在亚洲金融风暴袭击的岁月,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回报。在近年受美国经济影响,香港和全球低息的困难环境下,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从而保障了各项科技奖励能够永续进行。首任投资委员会由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周振兴、香港恒生银行行政总裁欧肇基负责。现任投资委员会由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和项北和香港恒生银行总裁郑海泉负责。
        评选优秀科学家是科技奖励基金的基础工作和中心工作。何梁何利基金从信托契约、评选委员会章程和实施办法的制度设计和工作程序,到评选委员会的实务操作,贯穿的主线,体现的主旨和最高准则,就是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首先,在奖励种类、对象和体制设计上,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何梁何利基金确定了两个科技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长期致力于推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卓着,并取得国际高水平学术成就者。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是大奖,依据评选章程,每年最多不超过5名,各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100万港币。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在特定学科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尤其是在近年内有突出贡献者。依据章程,分设数学、力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天文学、气象学奖,地球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农学奖,医学、药学奖,技术科学奖和其他奖项。考虑技术科学的外延广阔、内涵丰富,从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出发,又分为资源、交通、环保专业,机电、信息、工程专业和材料、化工、冶金专业等3个奖项。1998年,根据杨振宁教授建议,并考虑我国科研实际,增加了考古学、古生物学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奖人每人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前三届为10万港币,1997年增加到15万港币,现为20万港币。这两个奖种,前者聚焦科技工作者毕生贡献、学术高度和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卓越地位,已有多名德高望重、举世公认的科技大师和科学领军人物获得了这项科技桂冠。后者关注近10年内在科学技术不同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创新取得突出成果者。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其杰出科技成就获得这项殊荣。这样的奖项设计科学合理,二者相辅相成,从总体上实现了公正的科学评价和统筹协调的激励机制。
        第二,在评选委员会组成和评委选聘上, 以保障评选结果的权威、客观和公正为基点,做出周密安排。评选委员会委员是评选工作执行主体,评选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选委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首先,《信托契约》规定,评选委员会的成员由信托委员会委任及免任。其中,评选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的人选,还需征求捐款人的意见。其次,为扩大评选委员会的国际视野,促进评选工作与国际接轨,《评选章程》规定,评选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最多不超过20人,其中国内学者与海外学者的比例为每四名委员中,国内学者3人,海外学者1人。迄今为止,应聘担任过评委的海外学者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两任校长高锟教授和李国章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倬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杨祖佑教授、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教授许靖华教授等。再次,评选委员会委员,除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外,每3年更换四分之一。以保证评选委员会的队伍与时进,保持先进性和权威性。评选委员会实行一人一票制,以无记名形式表决确定获奖人,从而保障获奖人是为国内外多数权威专家学者认同的杰出科技工作者。
        第三,在评选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程序和实际操作上,何梁何利基金制定了《评选办法》。这个办法于1995年1月13日信托委员会原则通过后执行至今。与我国传统的科技奖励工作由本人本单位按行政隶属关系申报不同,参照诺贝尔奖的做法,由提名人推荐。十年来提名人由最初的800名发展到2200多名。每年3月15日至6月15 日为提名推荐期。基金向每位提名人发给提名推荐表,请他们向评选委员会各推荐一名符合条件的人选,这就保障了获奖候选人来自科技界、教育界和同行专家,而不是行政部门和所在单位。评选委员会按照提名推荐、初审评议、终审评定、颁奖的一贯程序进行操作。初审评议,亦称专业评审,由一百多名专业评委分9至10个评审组,经严格筛选,按一定比例向评选委员会推荐获奖候选人。评选委员会建立了一个由二百多名国内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库,每年从中挑选和更新专业评委。为了弥补因专业评审偏差导致个别优秀被提名人受到不公正的处理,评选委员会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了评委推荐和附议制度,即如果评选委员会委员发现专业评审组没有推荐的被提名人中,确有特别优秀人选,可在评选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经2名以上评选委员附议,该被提名人将与初评推荐的候选人一起进入终评程序。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这项补救措施是必要的,但运用时又必须十分谨慎。原则上,每位评委只能请求一名被提名人进入附议,且仅适用于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的法治原则在于:一个信托契约,一份评选章程,一套高度透明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办法,10年来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保障了评选工作严肃、稳定、规范、有序地进行。评选委员严格按照基金契约和章程的规定,本着对科技界负责、对社会公共事业负责的精神,坚持科学操守,不负众望,在“三公”原则基础上做好评选工作,受到全国科技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何梁何利奖的良好声誉正与日俱增,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学精神影响深远。
        三、关怀、关心和关爱
        在何梁何利基金的十载春秋中,始终得到了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每年秋天,隆重的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多位党和国家领导担任颁奖典礼的主礼嘉宾,发表重要讲话,对基金工作给予了重要指导。
        1995年1月12日上午,何梁何利基金首届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教育及各界代表,基金捐款人、信托委员和评选委员等500多人集聚一堂。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颁奖典礼,向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王大珩4位科学家颁授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位科学家获得了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给予何梁何利基金以巨大支持,给予我国科学技术界以莫大鼓舞。
        1995年10月19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第二届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等出席大会,向第二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得主黄昆、唐敖庆、叶笃正、彭恒武等4位科学家和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40位科学家颁奖。
        1996年10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等出席了会议,向王应睐、朱光亚、侯祥麟3位科学家颁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有50位科学家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7年7月1日,香港历经百年沧桑回归祖国。9月23日,何梁何利基金第四届颁奖典礼在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香港恒生银行博爱堂装点得十分庄严又雅致,会场内外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亲临恒生银行总行担任主礼嘉宾,向王忠诚、钱伟长两位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科学家颁奖;中央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捐款人代表向63位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科学家颁奖。朱镕基同志在讲话中盛赞何梁何利基金的创建,是高谊可风,功在当代,泽被永远。
        1998年10月22日,何梁何利基金第五届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两位得主——着名数学家苏步青和控制论专家宋健,以及61位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科学家颁奖。
        1999年10月21日,何梁何利基金第六届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出席大会,应邀担任颁奖典礼的主礼嘉宾,向杰出科学家侯仁之、卢嘉锡颁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国家领导同志与前来北京的捐款人代表一起,向60位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科学家颁奖。在颁奖大会上,温家宝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奖科学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和支持祖国科技事业的何梁何利基金的设立者表示感谢,并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为科技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续发扬开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加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年10月19日,200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暨何梁何利星命名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这是第七届颁奖大会。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及捐款人代表出席了会议。向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神经科学家张香桐、古人类学家吴汝康,以及在不同领域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57位科学家颁奖。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鉴于何梁何利基金对我国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为表达对基金捐款者、创建者和运营者的敬意,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提出申请,以“何梁何利”命名一颗小行星。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于2000年8月发出公告,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于1978年11月发现的编号为4431号小行星命名为“何梁何利星”。在这次颁奖大会上,时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的邓楠同志主持了“何梁何利星”揭牌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全国协协副主席朱光亚亲自揭开覆盖在“何梁何利星”铜匾上的幕布,自此,“何梁何利星”将永远闪耀在宇宙星空之中。
        2001年10月25日,何梁何利基金第八届颁奖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在跨入新世纪的乐曲声中,57位科学家、工程师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励的殊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和各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出席了颁奖大会。中央政府有关领导与捐款人代表一起向获奖科学家颁发奖励证书。成思危副委员长在讲话中,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获奖科学家表示热烈祝贺,勉励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新世纪攀登新的科学技术高峰。
        2002年10月16日,何梁何利基金第九届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云等国家领导人和各有关部门领导同志与捐款人代表一起,向57位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科学家颁奖。在这次颁奖典礼上首发了何梁何利基金成立八周年纪念光盘——《为了华夏的辉煌》,生动记录了基金熠熠生辉的不平凡历程。彭云副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向获奖科学家表示热烈祝贺的同时,希望以我国着名化学家、科技管理专家朱丽兰教授为主任的新一届评选委员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按照《信托契约》和《评选章程》规范管理,高效运行,继续严格执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方针,保持和不断提升这项科技奖励的信誉度和权威性,把何梁何利基金越办越好。
        2003年,在我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严重非典疫情以后,何梁何利基金第十届颁奖典礼于12月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尽管已是冬令时节,但北京风和日丽,钓鱼台国宾馆洋溢着欢乐喜庆气氛。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了颁奖典礼,担任主礼嘉宾。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经过2001年、2002年两年空缺以后,2003年杰出植物学家吴征镒、生物学家邹承鲁荣登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宝座。陈至立国务委员发表了重要讲话,代表国务院向两位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得主和42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获奖人表示热烈祝贺;对何梁何利基金捐款人及其家属热诚支持祖国科技事业的义举,对评选委员会专家和工作人员为这项社会科技奖成功实施所做出的可贵贡献,再次表示感谢。她强调指出,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在人才。我们要在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同时,发挥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的重要作用,形成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强大合力,鼓励和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2004年11月,何梁何利基金降重举行第十一届颁奖曲礼暨基金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科技部徐冠华部长亲自主持大会。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及各部门领导到会祝贺。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为何梁何利基金成立十年庆志的题词是“科教兴国”四个大字。科技部、教育部、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恒生银行发来贺信。陈至立国务委员、许嘉璐副委员长、科技和教育部门领导同志,同捐款人代表一起向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49名科学家颁奖。许嘉璐副委员长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我衷心希望我国科技战线进一步发扬开拓、创新、务实、奉献的精神,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推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崛起,创造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新辉煌”,并期待何梁何利基金在下一个十年办得更好。更成功,为加速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十载春秋,何梁何利基金在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关怀和指导下诞生,1997年7月1 日以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运行和发展,同时,得到了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关心和关爱。这里,需要特别提出是,何梁何利基金还有两支重要力量作为其有力支撑。一是一支无私奉献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在各自本职工作之余,默默无闻地承担了基金评选、投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多项工作。正是他们的重要贡献,保障了基金及其各项工作圆满有序地开展。二是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基金顾问队伍。宋健、徐冠华、徐志坚、鲁平、周南、姜恩柱等高级领导和专家都曾经或者正在担任基金顾问。他们为基金的正确决策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任评选委员会主任惠永正、副主任杨振宁、韦钰离任后都应聘担任基金顾问。依据《信托契约》,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评选委员会、投资委员会由热心科技事业、自愿为基金服务的人士组成,贯彻志愿者服务原则,所有工作人员不因所承担的工作领取酬金,其组织不与基金发生任何关联交易。这种崇高的志愿服务,是科学精神和先进文化的体现,它有力地保障了基金高效率、低成本地规范运行。
        四、昨天、今天和明天
        从1994年至2004年,十载春秋, 21位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功勋卓着的杰出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555位完成重大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们当中,有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毕生耕耘、无私奉献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有在推进科教兴国第一线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中年骨干,有在新科技革命大潮中脱颖而出、奋发有为的年轻人才。有活跃在沿海地区的科技精英,也有奋斗在西北戈壁、西南边陲和祖国内地的卓越儿女。2000年,我国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特别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何梁何利科技奖的得主中,袁隆平、黄昆、王选、金怡濂、王永志、刘东生等6位科学家荣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宝座。
        从1994年至2004年,十载春秋,为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技知识,及时地把何梁何利基金获奖人及其科技成就介绍给海内外各界人士,何梁何利基金自1995年开始编辑出版年刊——《何梁何利奖》,向国内外和社会各界介绍当年获奖人基本情况和主要科技成就。十年来累计编辑出版了4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和大量珍贵图片,既扩大了基金的社会影响,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从1994年至2004年,十载春秋,何梁何利基金原则上每两年一次的学术报告会,已经成为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学术盛事。1996年10月18日,首次学术报告会在着名学府——清华大学举行,1997年4月18日,何梁何利基金在香港恒生银行举办以“21世纪主要能源展望”为主题的演讲会;1999年5月6日至7日,何梁何利基金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12位获奖人围绕当代科学前沿重大课题所作的学术报告,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2002年,何梁何利基金在深圳举办以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热点主题的学术会议,引起了数百名与会者的浓厚兴趣。2004年为纪念基金成立十周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面向未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近10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基金获奖人、评选委员会委员的精彩演讲,把基金学术活动推向高峰。
        从1994年至2004年,十载春秋,令人遗憾的是,年逾九旬的基金创始人梁琚先生、何善衡、何添先生已先后乘鹤仙逝,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然而,老一辈捐款人的子女秉承父志,关爱中国科学事业、推进祖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信念矢志不移。在2000年颁奖大会为 “何梁何利星”揭牌后,2000年 11月7日在香港恒生银行博爱堂举行了“何梁何利星”证书与牌匾颁授仪式,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委员张家祥教授宣读了“何梁何利星”命名公告,时任科技部部长的朱丽兰教授等向捐款人颁证授匾。以知名人士的姓氏命名小行星,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
        从现在起,未来15至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科学技术日甚一日被提上极为重要的战略高度。我国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奖励是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的有力杠杆,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发扬科学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崇高事业。何梁何利基金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广阔的舞台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何梁何利基金必将与时俱进,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奠基者、重大创新工程的攻坚者、世界尖端领域的摘冠人的诞生,为中国科学家实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为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不断腾飞和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为了隆重纪念何梁何利基金成立十周年,总结十载春秋的成功历程和宝贵经验,信托委员会会议决定,由评选委员会秘书长牵头,组织编辑、出版了《何梁何利基金纪念文集》(1994-2004)和《功在当代,泽被永远——何梁何利基金十周年(画册)》。纪念文集收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历届颁奖典礼的重要讲话,基金创建者们的珍贵回忆录,部分获奖人和资深评委的优秀科学论文,现任信托委员会成员的专题文章等。这部以中英文出版的重要文献是十分宝贵的历史见证。纪念画册以丰富的历史画面,展示基金在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关怀和指导下走过的光辉历程,展示基金捐款人的远见卓识、风采人生和获奖科学家的卓越才华、杰出贡献。2004年的纪念大会同时是《何梁何利基金纪念文集》(1994-2004)和《功在当代,泽被永远——何梁何利基金十周年(画册)》的首发仪式,也是基金评选委员会献给社会的珍贵礼物。
        (注:本文作者段瑞春为着名科技法学家、知识产权专家,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现任国有大中型企业监事会主席。)